【眾所周知的《出師表》,也是諸葛先生在第一次北伐曹魏時所寫的。現在扶南努力嚐試著透過這短短的七百餘字,還原當時真實的蜀漢,也順便給大家講一下為什麽這第一次開局順風順水地北伐,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以及為什麽?一向以謹慎著稱的丞相,卻非要在這個時候就和曹魏抗衡堅持北伐,還最終亡於第五次北伐五丈原前線。】
夷陵之戰過後,蜀國的國力迅速衰退,劉備去世於白帝城是對整個政權的穩定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更遑論還有南中之地的叛亂。
這一切都使“益州”這個夾在曹孫兩方之間的政權顯得步履維艱,可以說是內憂外困。然而就算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亮還是憑借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就使蜀漢再次擁有了和北方曹魏政權爭奪天下的可能。
【相信大家的學生時代都對《出師表》不陌生。“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卒,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很明顯在這篇上表最開始劉備就為劉禪講述了現在益州麵臨的困境,並且順利地轉折到就算是這樣的存亡關頭,仍然有一大批忠貞誌士願意為了蜀漢傾力相助,以此來勸告劉禪要廣開言路,納諫如流。】
天幕之上除了蘇扶南的講述之外,背景音搭配的則是出師表的朗誦,細細聽去,可謂是雄渾壯闊,微言大義。
然而天幕上搭配的場景卻並不是諸葛丞相在書寫這篇奏表時嘔心瀝血,也不是在這篇奏表上推薦的忠臣良將。
天幕上此時的主角隻有一個,那就是蜀漢的後主劉禪。然而他一出場,蘇扶南的聲音就隱約有了哀歎惋惜之情。
【大家可以看到《出師表》中凡此種種羅列的事無巨細,諸葛亮以教導者的身份告訴劉禪,應當廣言納諫,應當賞罰分明,甚至給他羅列出了忠臣良將,告訴他什麽樣的事物問哪個人。後麵又情真意切地講了先主劉備的大誌,以及他自己殫精竭慮之處。按理來說奏表本來是臣子向帝王奏事所用的一種文體,那麽為什麽在這篇表文裏諸葛亮的種種表現並不像一個君王的臣子,反而情真意切地好像是一個為學生操心的老師。】
【他幾乎是用接近教導的字句來勸告劉禪,而這一切除了劉備的臨終委任使得諸葛亮在益州地位超然,更多的卻是劉禪這個人本身實在是資質太過於平庸。這樣的人如果是放在盛世,又有祖輩上留下的忠臣良將相輔,平生不做什麽亂子,或許做了一個無功無過守成之君起碼弄不出來什麽大亂子。可惜當下是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亂世。】
天幕之下,劉備聽到了這一點論斷,無異於是晴天霹靂,原本感懷臉色上都一寸寸變得僵硬。
這,這……
劉備突然間悲從中來不知道說什麽好,他有點恍然為何天幕之前所說在他在白帝城臨終之時會對諸葛先生說出那樣的話。
他並非無情之人,可歎漂泊半生,妻子卻早已亡故,至今其下也無所出。
本來天幕在談起他這個兒子的時候,劉備是高興,這至少證明他後繼有人,就算在他這輩兒尚沒有實現光複漢室的心願,他的基業能夠有所傳承。
可是這樣的後繼之人,恐怕也是二世而終。
元朔六年,劉徹本在開懷慶賀,大宴群臣。
作為一介人君,他愛豐功偉績,也愛華服美酒,聲色犬馬。因此平素最喜宴飲,更何況是在如此重要慶功宴之上——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衛青出征,結果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裏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劉徹大喜,以其功冠全軍之首下旨封爵霍去病為“冠軍侯”,並且賞食邑一千六百戶。
那隻是他剛剛當著群臣麵前誇讚起這位大漢的少年英才就發現天幕異象再次降臨。
哦,若是他沒記錯的話,天幕曾說,這位後漢的帝位繼位也是這般年紀,他又有如此賢臣相輔,為何最終隻能成就這“平庸”二字的論斷。
劉徹原本已經將酒杯舉到了唇邊,但卻因此反而重新放到了案上,坐於他身旁的衛子夫心有疑慮,輕喚了聲:“陛下?”
然而劉徹卻饒有興致的看向衛青,問道:“衛青,卿如何看待此事?若是卿家主導此次北伐,可有幾分勝率?”
開皇十八年。
同樣臉色難看的還有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或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通病,他倒不是盼望著自己的後代有多麽地成才能夠開疆擴土,開創盛世,但是起碼來說繼承了他的社稷基業,也要有能力當一個守城之君,守住天下江山。
以免落得一個二世而亡,被後人笑話。
尤其是他如今的情況,本來就是北周的臣子,廢帝自立的手段又不算多麽光鮮。雖然開國之後也算得上是治世清明,但難保千年之後不會落得一個得位不正的口舌之爭。
更遑論現在自己的這位太子,所作所為,實在不能讓他滿意。
楊堅歎氣,也罷,這廢長立幼談何容易啊。
大秦,始皇帝嬴政對此的看法卻是諸葛亮如此大才,為何不生在他的大秦?
可是無論這些人如何所想,劉禪的一生已經被呈現於天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