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府試(2)(2 / 2)

思索了足足一個時辰的時間,腦子裡麵想清楚之後,吳帆徽才開始動筆,他壓根不會想到,近五百的考生,唯獨他一人從剿滅農民起義軍需要實施仁政的角度寫下了這篇八股文,以至於他的文章很輕易就被關注了。

三天的府試,吳帆徽吸取了縣試的教訓,他不會提前交考卷,就算是已經寫完了文章,也是靜靜坐在考棚裡麵,等到時間結束之後,有專人來糊名。

第二場和第三場的考試,吳帆徽感覺到比較的輕鬆,而通過第三場策論的題目,吳帆徽更是斷定了自身判斷的正確。

第三道策論的考題同樣出自於《論語》,乃是《學而》的第二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很少見,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這道題目,與雜文的題目如出一轍,好比是一個提出來觀點,一個就給與了證實,老百姓不是無緣無故想著造反的,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故而各級官府采取仁政,一定能夠平息此事的。

吳帆徽隻能夠按照這個觀點寫八股文,同時一定要符合朱熹的《四書解析》裡麵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四書解析》裡麵倒是很好找。

隻是在寫這些八股文的時候,吳帆徽自己都感覺到了肉麻,亂世已經到來,迂腐的讀書人還在嘴裡高喊著什麼仁政,難道你可以到遼東去用嘴喊著仁政,讓後金放下屠刀,難道你能夠嘴裡喊著仁政,就讓農民起義軍煙消雲散。

都是一些糊弄人的觀點,也正是這些糊弄人的觀點,決定了朝廷應對農民起義軍的態度,讓崇禎皇帝最終自食惡果。

說到底,崇禎皇帝沒有什麼真正的能力,做一個普通的王爺享受生活還算可以,可是做一個皇帝,那就差的太遠了。

六月初七,申時一刻。

吳帆徽拖著疲憊的身體,離開了貢院。

考試結束,貢院不會繼續提供麥餅了,下午的吃食需要自己負責,連續三天的麥餅,吃的吳帆徽反胃,麥餅這東西要配上小米粥,不過想想延安府各地遭受的災荒,想想那些道路上的流民,吳帆徽還是不好意思的,能夠有麥餅吃就算是很不錯了。

回到客棧,掌櫃早就是笑臉相映了,吩咐夥計馬上打好水,讓客官好好的洗漱,同時吩咐夥計,廚房的飯菜已經備好,等到客官洗漱完畢之後,馬上就端上去。

掌櫃還特地囑托了,這頓飯客棧結算,也就是請客的意思,不需要客官自掏腰包。

端進房間裡麵的菜肴有四盤,一盤鹵牛肉,一盤五花肉,一盤蠶豆,一盤炒青菜,還有一壺酒,至於煎餅和小米粥,那是主食了。

看樣子這個客棧掌櫃還是很實在的,吳帆徽不過是一個少年,吃不了這麼多的菜,喝酒也是一個人,其實就這小米粥吃煎餅,就可以吃飽了。

這頓飯,吳帆徽吃的很慢,也試著喝下了兩杯酒,通過府試是沒有多大的問題了,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院試,隻有通過了院試,取得了秀才的功名,才能夠算是邁出了入朝為官的第一步,鄉試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族長吳緬清曾經告訴他,就算是陝西,每次參加鄉試的秀才也有上千人,其中能夠通過鄉試、取得舉人功名的秀才,不會超過百人,也就是十人之中都不一定有一人被錄取。

考中舉人,就算是不能夠通過會試,也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接著在吏部備案,等到從國子監肄業之後,被吏部派遣到地方上做官,隻不過一般都是從八品的縣丞。

當然也有沒有進入國子監的舉人,一直都熱衷於會試,非要謀求一個兩榜進士的身份,那樣前途就完全不一樣了。

就算是三甲進士,外派至少都是七品知縣,隻是地方的好壞不好說,北方的進士,很少有能夠被派遣到南方的富庶之地去擔任七品知縣的,南方的進士,要麼追求留在京城,能夠進入翰林院是最好,資格不夠也要進入六部或者是都察院,要麼就選擇北直隸和南直隸等地為官,他們不願意到北方其他地方做官。

吳帆徽的目的,肯定是兩榜進士,至於說今後如何的發展,那是很遙遠的事情,路隻能一步一步走,基礎尚未打好的時候,想得再多也沒有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