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倒胡(1 / 2)

大明有製,人分四等,士農工商。

但這些年,農卻成了最後一等。

朱載圳一直在有意識的提高農人地位。

譬如,他在部分省、府、縣實驗性的建立了三級諮政局。諮政局的局員,由當地有德望的人充任。

結果各地諮政局報上來名單,局員全是士紳。

於是朱載圳嚴格限製了局員比例。士三,農三,工二,商二。

這日,朱載圳帶著太子、塘沽王來到了北直隸資政局,旁聽局員諮政。

諮政局並不是官署衙門,沒有實權。更像是一個百姓與朝廷溝通的渠道。

北直隸諮政局。

眾人給朱載圳行了禮。

巡撫李贄高聲道:“北直隸諮政局,遠德二十年第二次諮政會,始!”

一眾局員沒有一個發聲。

朱載圳笑道:“諸位不要拘束。朕這趟來隻是旁聽的。你們儘可以像往常一樣,暢所欲言。”

首先發聲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老農。

老農道:“朝廷這些年在鄉下廣建醫館,讓老百姓有了看病的地方。

可是,醫館基本都建在鄉上。老百姓大病是去鄉上看。可遇到小病,總不能走幾十裏路去鄉上。都是硬挺著。

朝廷能不能讓村裏也有醫館啊!讓老百姓遇到小病在村裏就能看病抓藥。”

北直隸的高布政使解釋:“老先生。北直隸去年一年的醫療撥款是一百三十萬銀元。

在大明各省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浙江和南直隸。在長江以北諸省中位列第一。

撥款不可謂不多。可也隻能將醫館設置到鄉!

北直隸有三萬九千五百四十一個村。維持一個醫館運轉,每年需銀三百銀元。

醫館普及到村,需銀一千二百萬銀元!北直隸全年財政支出不過一千五百萬而已。

也就是說,省裏把財政支出全放在醫療上,才勉強夠。”

賢王朱翊鈞也插話:“老人家。醫部五年前製定了執照製度。每個醫生,必須精通醫理,通過考試才能拿到執照。

就算巡撫衙門拿得出這這麽大筆錢,也沒有那麽多醫生啊。”

朱載圳開了金口:“農人看小病,的確沒必要跑到幾十裏外的鄉醫館。

朕看不如這樣。每個村挑一個聰慧機靈的人,到鄉醫館進行培訓。

專門學如何給風寒、腹瀉等小病開方子。

這批人,朕定名為赤腳醫生。即村醫。

村醫治病時為醫,不治病時為農。這樣一來,不會占用太多財政撥款。

老百姓的小病,可以在村裏找赤腳醫生治。遇大病再去鄉醫館。”

巡撫李贄是心學大家。他聽了朱載圳的話,高呼一聲:“皇上英明啊!此英明決策一出,既解決了村中農人看小病的難題。又不至於占用太多財政支出。”

朱載圳道:“今日醫部尚書沒有跟著來。鈞兒,你明日去找醫部尚書。其實很多小病,譬如風寒、腹瀉等病,醫部可以開出成方。赤腳醫生隻需學會按方抓藥即可。”

朱翊鈞道:“是,皇上。”

朱載圳在諮政局聽了一天的會,一直到會議結束才回宮。

關於諮政局,朱載圳的設想隻是將其變成一個百姓與朝廷溝通的渠道,未作他想。

萬萬沒想到,“保賢會”卻將諮政局視為未來限製君權的一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