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網球發展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全麵的當下,因為商業讚助的關係,比賽環境往往存在著客觀差異。
這是事實,也是現狀,同時,這也意味著,球員們在不同賽事之間輾轉的時候,就需要適應更多東西。
但是!
從印第安維爾斯到邁阿密,連續兩站大師賽,場地、用球、環境、條件,全部都發生明顯的變化,這就顯得離譜了,特別是比賽用球的區別,在不同材質的場地上被進一步放大,整個擊球感覺都不同。
也正是因為如此,「陽光雙冠」的登頂難度又進一步放大,從適應場地到臨場發揮再到比賽戰術都需要調整。
不要說普通球員了,就連四巨頭都不例外。
看看納達爾,儘管印第安維爾斯三次登頂,但邁阿密五次殺入決賽全部遺憾落敗,至今都沒有能夠收集到屬於自己的「陽光雙冠」,難度可想而知。
對盧布列夫這樣的年輕球員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年輕球員往往缺少比賽經驗,狀態調整的難度也更上一層樓,像盧布列夫這樣,悶著頭一股腦地往前衝,捲起袖子拍拍發力,然後進入真正比賽裡就突然發現——
印第安維爾斯奏效的擊球,來到邁阿密卻經常下網;又或者,邁阿密的來球質感,和印第安維爾斯截然不同,以至於擊球點和移動腳步都需要做出調整。
怎麼回事來著?
比賽之中,經常性就可以看到盧布列夫用懷疑人生的眼神,看看球拍、看看大腿、看看球場對麵的高文,滿頭都是問號,又無助又無辜。
顯然,這場比賽,對盧布列夫來說,非常困難,非常非常非常困難。
其實,盧布列夫也好,高文也罷,他們都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情況,事情顯然和自己預期的局麵有些偏差。
但是,對於兩位球員來說,還是有些區別的。
盧布列夫是一根筋,比起動腦來說,他需要自己親身體驗才能夠真正感受,然後再調整,但現在,他缺少足夠的比賽經驗來解讀、分析、調整以及適應,整個比賽所帶來的衝擊感,明顯信息量過載。
他也沒有辦法,隻能悶頭衝,就好像撞牆一般,硬著頭皮上。
高文則不同,任何比賽任何對手,他都習慣進行分析進行嘗試,以不同的排列組合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變化與調整,這就是高文比賽的核心,所以,對於邁阿密的變化,他已經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而且,高文麵對的是盧布列夫,一個不擅長變化也不擅長布局的球員,完全就是打實力球,這也給予高文的比賽留下更多試錯的調整空間,以前在ncaa時期,麵對如此類型的球員就已經有些心得了。
可以這樣說,在邁阿密的首場比賽遭遇盧布列夫,對高文來說,可以算是一種幸運。
一來一回、一加一減之間,高文的優勢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開。
種種,種種。
盧布列夫在麵對高文的時候,更是感覺束手束腳,全場比賽都舒展不開,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
非常沉悶。
差距,轉眼就被拉開。
賽點的那一分,非常具有代表性。
盧布列夫發球。
一發。
內角。
時速203公裡。
線路和落點都十分漂亮,充分將發球一方的優勢發揮出來,向高文施加巨大壓力。
高文,非常被動。
在身體失去重心的情況下,正手勉強擋了一下,根本沒有任何控製可言,隻是勉強將網球推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