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扶南輕歎了一口氣。古往今來,有那麽多改革家能夠成功的卻很少,比如說王莽的托古改製,又比如說王安石變法。上位者目睹了當下現世所存在的弊病,想要用自己的辦法進行一場改革。
如果說每一個曆史王朝是一輛疾馳馬車,那麽在西漢末年的這輛屬於漢家的馬車就已經是腐朽殘破的,雖然在強驅之下仍然能夠奔行,可有人卻已經發現了它已經搖搖欲墜。
發現他的人就是王莽,隻不過他在這輛馬車上是受益者之一,所以即便它已經搖搖欲墜,他還是不能大破大立,他唯一能夠想到的辦法隻有將這輛馬車上的零件不斷地拆解重修替換,力圖讓它恢複到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可是他卻不知道這一次又一次所謂的“翻新”其實也不過是新的一種重蹈覆轍。因為這架馬車的內部充斥著完全利益不相符合的兩批人。扶持他上位的人到了最後也會選擇跳車,他的改革隻不過是加速了這架馬車的分崩離析。
【可能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現代,我們現在所用的貨幣是國家信用為基礎發行的貨幣,所以我們可能感受不到一旦貨幣改換會發生什麽?可是放在古代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結局,甚至可能導致財政的崩潰。比如先說說漢武帝劉徹為了戰爭斂財曾經進行的貨幣改革。】
劉徹沒想到自己又突然被天幕點了名,突然意識到不好。哦,這次談的好像是他?
按照儒家思想,天災往往與君王的失德有關,既然是君王失德,那必然就要下罪己詔。這如今都被天幕點名,朝會上是不是又要爭吵?
還有天幕之人一直稱呼他為漢武帝,他已經可以斷定武是他死後的諡號。這次又加以深思其意以武為號,難道是在歌頌他的武德,那麽這樣說來匈奴可滅?
劉徹思考了很多,卻唯獨不想著貨幣改革。因為他比較心虛正如天幕所言,他曾經停鑄半兩,改鑄三銖錢。
結果最終導致民間盜鑄,劣幣逐市。好在他廢止的早,並沒有鬨出什麽大亂。所以如果再一次錢幣緊缺,那海外的銀礦他自是渴望,但是短時間內卻不能擁有。所以再用一次用這樣的辦法也應該能解決一時之需吧?
【漢武帝劉徹在位的時候,當時市麵上流通的錢幣主要是半兩錢,重達十二銖。而三株錢顧名思義,其重量僅有三銖。漢武帝的本意是用這些銅能夠製造出更多等價值的錢,以充盈國庫。】
【可是他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半兩的錢重量幾乎是三株錢的四倍,可是在流通的時候卻作為等價品。那誰還會花半兩錢啊,把一枚半兩錢重新熔鑄,豈不是就憑空地增長為四倍?所以民間經常盜鑄,這可不是一個小事,這相當於天然地引起了通貨膨脹,稅收財政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天幕之人講的不算詳細,劉徹聽的有點懵懵懂懂,那既然這樣,那豈不是說隻要他下旨禁止私鑄錢幣,這樣的問題就能夠解決了?
【我們把話題引回到王莽,他曾經進行過一共四次的貨幣改革,由於第一次改革的時候,他還沒有通過禪讓成功登基為皇帝,所以這場貨幣改革非常的簡單,隻是增加鑄造了一些大錢和刀型的錢幣,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
【於是,在他建國的元年,又馬上進行了第二次貨幣改革。廢除之前漢朝所采用的五銖錢和第一次改革所用的刀型錢幣。並且發行了非常複雜的一共二十八種物品組成的計價貨幣。由於這種貨幣太過混亂且複雜,普通百姓覺得換算起來困難,於是仍然在民間流通五銖錢。】
【於是王莽嚴令禁止私人鑄幣,就連家中有私藏銅和炭的人家都會被處刑,而且刑罰非常嚴重,可謂是“盜鑄者死”、“一家盜鑄,五家連坐為奴”。可是就算如此,他改革的新幣也難以流通,於是到了最後王莽隻能廢止。】
劉徹有點不太明白,為什麽都如此強製,官府新鑄的貨幣卻仍然無法流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