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非要在此時北伐,這並非是諸葛亮不夠謹慎,而是當時的益州是存在派係之爭。扶南之前講過,益州這一州原本是在劉璋治下,是劉璋的部下法正和劉備作內應最後才一起攻下的。而劉璋已經投降,這益州內的官吏自然也不會有什麽大洗牌,隻是說將屯駐的州牧換人卻不能徹底地將所有士人全部棄之不用。按理來說,這樣的布局是沒有什麽錯誤的,但是問題就是劉備最後丟掉了荊州。】
【這就引發起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荊州的賢臣良將除卻在戰場上戰死以外,他們屯駐的軍艦卻全部都歸了東吳,這些人也隻能入蜀。這就產生了朋黨,華夏的朋黨之爭古已有之,在益州此地也格外地嚴重。因為原本屯住荊州的臣子要麽是一早就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元老比如趙雲等人,要麽就是荊州的士人比如諸葛亮魏延等人。大家發現沒發現一個問題,雖然說蜀漢是一個陣營,但是往往這些人才是蜀漢官僚體係的核心,而本來就駐守在益州的那些士人卻恰恰基本上不在這個核心圈子之內。有朋黨就會有利益之爭,而益州現在的情況是剛剛恢複,再也經不起一點內鬥了。】
【所以扶南認為諸葛亮出兵北伐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對外作戰這是一種很好的團結內部的方法,因為無論是什麽時候,當兩方麵都擁有一致的敵人的時候,就會暫時放下內部的鬥爭。】
天幕之下的劉備深以為然,說道:“我大漢立國四百餘年,麵對外寇尚能有勝負各半,可是若是從內部爭鬥起來,就是這樣的,華夏江山四分五裂了。”
漢朝後期皇帝的壽命往往都很短,這就造成了宦官外戚乾政,士人黨羽林立,還偏偏攤上那種不能識人的昏君,寧願親近佞臣,與宦官為伍,才最終造就著大漢天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
說到這裏,他又忍不住微微歎息道:“先生,終究是我的過錯,我先一步不撒手離去,卻將那不成器的小子和那搖搖欲墜的江山社稷,還是多虧了先生苦苦支撐……若是沒有先生,恐怕大漢早就支撐不住了。”
“是啊,先生大才……玄德公也不要太過自責,到底是羽的緣故,是羽大意輕敵,才丟了荊州,也是因為羽才讓翼德和玄德公你們都……”
關羽再一次為他初次見到諸葛亮時莫名的敵意而感到羞憤,謀臣和武將本該就是一體,不應該因為親疏而離心。
與他們相比,諸葛亮卻仍然隻是冷靜地擺了擺手說道:“玄德公,美髯公。兩位都不必過於苛責自己,世事難料,不過如今有天幕降瑞,已經是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那麽在走往後的路的時候,這些便都可以規避。況且,玄德公知遇之恩,亮但就應該以誠相報。這隻不過是作為一介人臣的本分而已,玄德公要再多言便是折煞我了。”
諸葛亮現下想的是分析局勢,天幕此時又透露出來很重要的一點,這就是他本應該想到的:內鬥。
當一個政權發展到一定規模以上,那麽其中的官僚很有可能為自己的利益各自為政。想要圖謀天下絕非易事,就得將方方麵麵都顧慮得到。
貞觀三年。
小太子李承乾麵露難色,久久不言,可是在李世民期待的目光之下,他還是試探性地回答說道:“阿耶,我覺得北伐是……對的。”
“哦?那承乾就具體講講諸葛武侯北伐好在哪裏呢?”李世民沒想到自己的長子這麽快就給出了答案,他也想聽聽孩子的見解。
可是李承乾卻支支吾吾,最後隻能實話實說:“我……我不知道……是這樣的,因為阿耶評價諸葛武侯,您對他的評價大多都是正麵的。所以承乾以為諸葛武侯北伐應當也是對的……”
“哈哈哈哈哈。”
沒有想到長子竟然給他這樣一個回答,李世民朗然一笑,輕輕摸了摸李承乾的頭,說道:“看來是阿耶太心急了,承乾如果不知道便聽聽天幕之人如何說的,若是再不懂便問問師傅。”
小太子李承乾看著李世民的背影,歪頭思考著。
建隆元年。
這一年的事情發生得太多,而在曆史進程上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後周的將領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且逼迫了年僅七歲的柴宗訓退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宋”。
此時的趙匡胤看向天幕,卻最終久久不言。
是因為黨派之爭嗎?這可真是一個難題,雖說現在還沒有統一中原,但是趙匡胤胸有大誌,所思所想,不僅僅局限於今朝。
自從那日的他身披黃袍,可以說是篡位登基之時,就聯想到了很多。現在天下不太平,才終於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那倘若假以時日他所建立的宋也到了這樣一個境地,幼主在朝,將軍在側。
難保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武將手握兵權,往往是最容易起兵造反的。這應該怎麽加以製衡呢?但是如若讓文臣製衡武將,又會不會讓這朝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