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第 43 章 【於是又在建安……(1 / 2)

【於是又在建安十二年,劉備又在徐庶的推薦之下前去隆中親自請諸葛亮出山,據說是三次拜訪諸葛亮與草廬之中,最終才請到這位臥龍先生與之共商大計。】

隆中的山林裏一間草舍,外植修竹,遠遠隔絕於塵世之外,可謂是遺世獨立。

雖然算不上是雅致,但是在亂世之間也別有一番安閒自得。然而這些草舍的主人,卻沒有存著隱世的心,他知道如今隱居隻是暫避於戰亂,如果有朝一日能夠出仕,那必然要安定這天下江山。

因此,雖然他偏居一隅,可是名聲卻越來越大。於是那個已經不年輕的漢室子弟,便找到了他,詢問他能夠安定天下的方法。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在這件草舍之中,諸葛亮為劉備講清了天下的形式,並且規劃了未來蜀漢的一係列政策。】

天幕之上,展現了這樣一幅畫麵。草舍之中,兩個人的身影映在了窗欞上,簡單的寒暄以及行禮過後,劉備是屏退掉身後的人,這場談話也終於正式開始。

“先生。”劉備跽坐於地,長拜與麵前的謀士,“先生,您雖然隱居於世,但是也知曉如今的天下大勢吧。如今漢室傾頹,佞臣當道竊取了天下的政權,皇上幾次遷都卻始終難逃這被他人把持朝綱的命運,您說這天下到底怎樣才能平定呢?”

“劉備我自不量力,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的德行是否能與之相配,就想要重新伸張天下的大義。無奈我本無才,智謀短淺也想不出什麽辦法,時至今日備雖然還有誌向,卻不知如今的局麵應該何以為計?”

“備懇請先生解惑。”

劉備言辭懇切,說到後來已經語不成調帶了低低哭泣的聲音,他俯身下拜,已然是十足的誠意。

但劉備到底還是劉氏宗親,諸葛亮不敢接受這樣的拜禮,連忙俯身答禮道:“劉公嚴重,自劉公起兵以來,仁義之名遍行於天下。君人者,有如此之德,何患無才可用?亮乃一介布衣,隻求在亂世之中苟且保全於自己的性命,從來未曾想過能使名聲傳達到諸侯耳中。”

“劉公今日為亮特來拜訪,亮感激涕零。劉公若問起則天下之事,亮便不自量力,以自己短淺的見識略微講述其一二。”

桓、靈二帝崩殂之後,董卓逐漸掌握了政權,以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這些豪傑之中,有強勢者,能夠占領數個郡縣。

而北方最強權的諸侯莫過於袁紹,相比之下,現在占領了廣茂中原的曹操,當時實在是名聲不足,而且所有的兵力也少。但是他如今由弱變強並且能夠克製袁紹,其中依靠的不隻是天時更多的是人謀。

【隆中對的第一點便是講述,當時的曹操已經基本占據了北方,並且擁有百萬大軍,可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劉備如果想要建立自己的勢力,成為一方諸侯,絕不可以先與曹操對抗。】

天幕之中顯示的輿圖,江東的位置也被標紅。

這片區域是屬於孫權的東吳,在孫堅孫策以及孫權,三代人的統治之下,已經得到了民眾的歸附,而此地的賢才也儘數為孫權所取用。

【這第二點自然就是講,東吳已經歸附於孫權手中,所以隻能作為援助而不可圖謀這一方區域。那既然北方與江東的地方都不是劉備所能圖謀的,那麽他想要成就的大業,究竟需要占據哪一方天地呢?】

【這其中的答案就是益州和荊州。】

這個兩個地方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可以說是荊州的交通位置非常的便利,它北靠漢水、沔水,東麵聯通於吳郡、會稽郡,西麵又有巴蜀之地,可以說是交流的物資豐饒。

而益州則是地勢險要,而且一直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可以說是土地肥沃又是易守難攻。

【最重要的是占據了這兩周的諸侯,都不太行……劉表可以安定荊州,其子卻難以守得住荊州。而劉璋更是昏庸懦弱,他本來就缺乏威信,可是他卻偏偏殺掉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兩人形成了仇敵。這兩個地理位置就是最好奪取的地方。】

占據荊州的劉表:“?”他可還沒死呢。

占據益州的劉璋:“……”

張魯此人確實狂妄,不願意聽從他的調遣。但是他既然以後都會殺了張魯,怎麽還說他懦弱呢?

徐州,劉備望向天幕,看著那兩個人隔著窗欞互相答禮,他也繼續去聽天幕上那個名叫“諸葛亮”的謀士未來給他的謀劃。

“劉公既然是漢朝的皇室後裔,並且還聲名遠揚,那麽為何不占據荊州和益州,更廣泛地吸納於天下的賢才為您效力呢?劉公隻要做到對內修理政治,對外聯合孫權以抗曹操。並且向西和南安撫戎夷,便可以促成來日之大業,複興漢室。”

荊州和益州嗎?可是那裏也是劉氏的宗親啊,他需要和同宗爭奪地盤嗎?

劉備隨即又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如今他爭奪著徐州之地,前麵有強敵呂布,後方又有曹操的指使,向南還有袁術。

這三位可都是不好應付的,就算他劉備今天能得到這一州之地,來日又真的能守住嗎?或許,他真的應該去找天幕上所說的謀士諸葛亮。

【可是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製定的戰略雖好,但是劉備後來卻沒有時刻遵守。當時的情況,劉備依附於劉表。在劉表病重即將要撒手人寰之際,他叫來了劉備,並且主動要求把這荊州之地讓給劉備,而不是給自己的兒子。】

劉表聽到這裏,表情有些許的緩和。它甚至於自己的實際情況,他有三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三子劉修。

三子劉協修尚且年幼,而且他這般年歲就隻喜歡吟詩作賦,恐怕不是治國理政之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