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2 / 2)

宰執天下(校對版) cuslaa 2133 字 7個月前

交換了一個果不其然的眼神,韓岡辭過蘇頌,便跟隨內侍入宮。隻是趙頊接見韓岡的地方,不是在崇政殿,而是武英殿中。</p>

在武英殿內,並沒有兩府重臣的身影。事先已經猜測到的局麵,韓岡當然不會覺得意外。</p>

趙頊背著手站在一幅巨大的沙盤後,低頭俯視沙盤的一張臉上看不出喜怒。不過他的這個表情,已經說明了之前趙頊在宰執們那裡得到的答案。恐怕沒有一人支持對遼作戰——即便是王珪、蔡確那般聽話的臣子,也不會跟著趙頊發瘋——都沒有蠢到家。</p>

在韓岡看來,除非耶律乙辛突然暴斃,否則幾年內,大宋不會有任何機會,所能做的隻有觀望和等待。不過在觀望和等待之間,還是有許多事可以做的。比如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比如修好貫通河北的軌道。</p>

貫通河北的軌道,是宋遼交戰時,大宋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這幾年下來,趙頊比起韓岡更加關注軌道上的技術進步,在天子的督促下,能工巧匠的智慧如同泉水般迸發出來。</p>

運用在京城的汴河水運碼頭上的鐵軌,以及軌道車輛上的鐵製四輪底盤,這一係列的發明和運用,完美的延續著韓岡在離任前定下的技術發展路線上。</p>

眼下鐵軌已經在汴河邊的碼頭上普及,新型的鐵輪比起木質的輪子也的確更適合在軌道上奔馳,鋼製的輪軸也出現在軍器監的鐵場中。</p>

所以韓岡一句句的問著趙頊,“臣敢問陛下,錢糧是否備足,軍械是否整齊,軍心是否可用,聽說與遼國交戰,民心是否穩定,朝堂上是否為此做好了戰火連綿十餘載的準備?”</p>

趙頊的臉色一點點的陰沉了下去,韓岡的質問比起宰執們的反對更讓他覺得羞惱:“難道僅僅收複燕雲就要用上十幾年?!”</p>

趙頊反問的聲音都有些變了,但韓岡毫無懼色:“遼國乃萬乘大國,百萬精兵。即便不是滅國之戰,僅僅是為了燕雲,也得兩三次數十萬人馬以上的大決戰,十萬級的會戰七八次,幾千幾萬的戰鬥那更是得數十上百。沒有十餘年的時間累積勝果,如何能成功?”</p>

“這是怎麼算的?!”趙頊沉著臉,陰聲問道。</p>

韓岡侃侃而談:“隻要將過去平滅西夏的情況代換過來就行了。為了滅亡西夏,隻從熙寧三年、四年的第一次橫山之役開始計算:平夏之役用兵三十餘萬,民夫百萬,這是規模最大的決戰。其次的會戰,有前後兩次橫山之役;斷西賊右臂的河湟之役;熙寧十年的複奪豐州和葭蘆川兩戰由於是相互配合,加在一起也能一並算進來。動用十萬人馬的會戰就是四次。再往下的戰鬥,大大小小每年都沒有斷過。西夏窮兵黷武,但兵力也不及遼人五分之一。戶口大約隻有十分之一——即便隻算燕雲,丁口最多也隻能達到一半的樣子。以此來計算,重奪燕雲便要做好差不多數量兩倍以上會戰次數的準備。”</p>

趙頊皺著眉,不說話。他沒想到韓岡是這麼計算出來的。隻是趙頊也不是對軍事一竅不通,韓岡的話雖然偏駁,但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想要收複燕雲之地的兩個核心城市,兩場大規模的決戰的確不能少。而在燕山諸山口、榆關【今山海關附近】,以及奉聖州【今張家口】、勝州,乃至興、靈也少不了幾場大戰。這麼一算,韓岡的計算倒是一點不差。</p>

而韓岡在繼續闡述他的觀點:“這些戰役,決戰絕不能敗,一敗便無可挽回,會戰敗上一次,就要付出幾倍的努力,而更小規模的戰鬥,也必須勝多敗少,以求不斷消耗遼人的軍力。”</p>

對於攻遼的計劃,韓岡一向不支持從河北出兵。以河北平原的地形,對遼人的騎兵實在是太有利了。倒是以河東的地形,能充分發揮宋軍步卒的作戰優勢。而且禁軍中最為精銳的西軍,更是能夠充分發揮他們在峰穀之間追殺西夏人的實力。可如果將他們安排在河北平原上,在戰術上恐怕會很不適應。</p>

但耶律乙辛將他的斡魯朵放在黑山下的河套平原,不僅僅是貪圖那裡的土地肥沃,必然也有地理戰略上的考量。當黑山下有了一支多達兩萬的精銳騎兵坐鎮,不論是西北側的阻卜人,還是東南方向上的西京道,都在其兵鋒攻擊範圍之內。</p>

宋軍從河東出兵,想要打下大同,收複雲中之地,比起幾年前,難度要高了許多。肯定是一場大規模的決戰,用來決定雲中諸郡的歸屬。</p>

“難道隻有這樣才能贏?!”趙頊不忿的怒叫著,“耶律乙辛接連弑君,難道遼人就無忠義之心?!”</p>

“陛下!”韓岡提聲道:“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若大宋攻遼,誰能保證遼人不會有同仇敵愾之心?與其期待耶律乙辛眾叛親離,還不如做好遼國上下一心的準備。若是遼人當真並力拮抗,也一樣能勝。若是遼人心不齊,那便是錦上添花的美事。”</p>

趙頊默然良久,垂著頭看著河北的沙盤,最後心中的堅持化作長歎了一聲,“韓卿是堅決反對對遼用兵!”</p>

“陛下明鑒。魏武平冀州,袁熙袁尚北逃遼東。魏武並沒有派兵去攻</p>

打公孫氏,反而駐兵不進。可二袁的首級,卻自動送到。”</p>

趙頊的聲音和緩了一點:“魏武滅袁,跟如今有何處相似?”</p>

“廟堂之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緩而勝急,本質上是一樣的。耶律乙辛在弑君之前,已秉政二十年,如今年過五旬,待其病死,甚至隻需病重,無力控製朝政,遼國必然生亂。快則數載,多不過一二十年而已。陛下如今也不過三旬,至其時春秋正盛,國勢亦當倍於當下,何愁不能一舉滅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