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6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2 / 2)

宰執天下(校對版) cuslaa 1711 字 7個月前

第一次橫山攻略失敗,為了順利的從羅兀城南下,困守在羅兀城中將領們從麾下召集了幾十名年輕有為的將才,來拾遺補缺、參與軍中細務,而提出這項製度的正是韓岡。</p>

雖然在橫山攻略之後,行營參軍的製度很快就銷聲匿跡,也僅僅在河湟戰事上冒了點頭罷了。使用自己的親信幕僚,行事向自己負責,這是多少年來將領們養成的習慣。儘管韓岡的做法是對軍事有所裨益,但對於將領本人則免不了覺得很鬱悶,一旦給自己不能控製的幕僚插手進來,比如冒領軍餉,使喚軍士為私家行事,等一係列違法之舉那就不可能欺瞞下去。</p>

哪一</p>

名將領也不喜歡這樣的人晃在身邊,這些事有自家幕僚去做就夠了了,自己的陰私隨時有著被人揭穿的危險,也有被人輕易架空的可能。就像安南行營,因為有著一眾行營參軍,所有的事務就都給章惇、韓岡抓在手中。</p>

韓岡低頭在看著沙盤,但他的心中卻是在考慮著燕達的心思。</p>

他將燕達的幕僚納為行營參軍——也就是實質上的參謀部——本來就是給燕達一個表述他自己心中構想的機會,有這位名將的意見參與進來,南攻交趾的計劃可以更加完備。至於再多的權力,章惇不會出讓,韓岡也不會出讓。</p>

實行參謀製度的前提本身是剝奪將領對麾下軍隊的控製權。</p>

儘管早已不用擔心將領如五代故事,帶著麾下的士兵隨意舉起叛旗,但朝廷一直還是將將領們時常遷調,不讓他們熟悉手下的軍隊。之所以會如此去做,就是因為將領在有著莫大的控製權。在軍中,從裝備到財計都是領軍的將校們說了算,朝廷的檢查製度如同孔目稀疏的篩子一樣,隻能偶爾篩幾個倒黴蛋。</p>

實際的兵力隻占兵籍簿上的幾分之一,多出來的糧餉成了將校們的囊中私物;理應上陣殺敵的將士卻成了將帥門下的走卒,灑掃庭院、做工務農;邊境地帶的將帥,他們名下的一支支回易商隊都是用著麾下的兵員為主。</p>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發生在現實中的惡行劣跡,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給將帥們的權力不夠嗎?所以才必須經常調動,這樣至少還能讓那一乾執掌軍務的將帥們有些顧忌。</p>

世間所說的將領頻繁調動,造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這的確是現實;但要說對軍中的戰鬥力造成了多大的惡劣影響,讓官軍不堪一戰,那就不能一概而論了,真實的情況遠比寫在奏章上的一句兩句批評更為複雜,從來不是一麵倒的好與壞。</p>

韓岡雖然年輕,卻領上陣軍多年,對軍中情弊一目了然。世上的事,從來沒有那麼簡單。任何已經成型的製度、規則和慣例,之所以難以變動,因為這些製度、規則以及慣例的背後,寫滿了兩個字——利益。所以參謀製度,他直到南下作為經略招討副使後,才開始重新推動起來。</p>

也幸好這是行營,以戰爭為目的臨時設置的機構,在行營中設立參謀製度,不會引起將校們的反彈。主帥章惇一心建功立業,而燕達、李信也都是心懷高遠的年輕將才;加上官軍的幾個部分,要麼是兵力與兵籍相差不大的精銳,要麼就是剛剛組建,還沒來得及敗壞的新軍;所有人的主要利益都在平滅交趾之上,而不是對士兵磨牙吮血,這樣的行營推行,就會很簡單。</p>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從羅兀城撤軍的時候,可以那麼容易,死到臨頭,哪裡顧得什麼約定俗成的舊時規矩。換個時間、換個地點,韓岡的提議不是會被某個老將哈哈哈的拍著肩膀說句後生可畏,然後就被拋到一邊去;就是背後遭人下陰招,落得不明不白的下場。</p>

燕達雖對此也是無奈,隻能加以接受。有了行營參軍考慮著方方麵麵的事務之後,他身上的擔子就輕鬆了許多,但他對麾下軍隊隻剩下臨陣的指揮權,除此以外,一切都是由安南經略招討司說了算。</p>

‘就看看行營參軍能做出多少事來好了?’燕達想著,就算手中的權力實際上被奪走,隻要作戰指揮還在手中,他也勉強能滿足了。</p>

不論章、韓二位謀劃計算了了多少,到了最後還得要讓自己來擊敗敵軍,有著這份想法,燕達倒也能感到幾分舒心暢意。他可不想來廣西白撿功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