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 23(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855 字 7個月前

會議才剛剛開始,兩邊就針鋒相對。</p>

韓岡和王安石將正正經經決定國家大政的殿堂,變成了吵架的市口。</p>

“何談一鼓作氣?”韓岡的聲音大得就是在吵架,“河北有一名帥,便能保河北一路平安,但進兵燕薊,卻是勝率渺茫,且敗則不可收拾。此時欲用兵於北,是拿國運孤注一擲。”</p>

“陛下。”呂嘉問轉身對太後道,“韓樞密獻火炮,自謂神兵利器,遠勝床子弩。如今神兵已鑄千萬,卻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即是如此,又何須空耗錢糧鑄炮?”</p>

“陛下,臣昔日說火炮,能做大軍禦寇的依仗。而呂主計今日的依仗,非是火炮,倒是嘴炮了。遼國幅員萬裡,帶甲百萬,豈是易與?若賊人侵疆,國中生亂,則不得不急。若欲興兵討境外敵國,則不得不穩。”韓岡轉而望著王安石,“昔年先帝問策王平章,隻因國庫空虛,而臣反對倉促開戰,也正有國中錢糧不足這一條。”</p>

王安石沉聲道:“西北罷兵,軍費移至河北,足以供給戰事之用。”</p>

“戰事一開,金水銀水亦難濟。若是不能一戰而定,如陝西一般幾十年糾纏不休,平章還能說‘足以供給戰事之用’?”韓岡反問王安石,又道,“收複漢家故土,天下士民所望,自不必說。但天下士民盼望的是收複,而不是因收複而帶來的慘敗。前日平章與呂宣徽暢言北伐,敢問能否一戰而定,從此北虜不再寇邊?”</p>

“傷有輕重之彆,賊有大小之分。舉兵攻遼,即便不能一戰而得百年安寧,也能讓河北得到堪比河東雁門的屏障,北虜大軍望山興歎,使天下士民能安享太平。”</p>

呂嘉問代王安石避重就輕,韓岡冷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勝負之機,往往一線。以北虜百年底蘊,縱孫武子複生,亦不敢言必勝。呂主計不敢稱必勝,卻又自知之明。但既不能必勝,貿然北進,隻為一口閒氣不成?”</p>

他說著,又對太後道:“陛下,昔年勾踐攻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滅吳。如今先帝生聚教訓十餘年,事功僅得其半,若倉促起兵,十年辛苦,或將付之流水。以臣之見,仍當厚植國力,再期以十年,十年之後,滅遼不為難事。”</p>

韓岡、王安石、呂嘉問等人,你一句,我一句,分毫不肯相讓。</p>

壁腳處的李格非聽得嘖嘖興歎。</p>

‘這才開場吧!’</p>

一切還是因為太後出場後的那句話,李格非向禦座的方向望過去,連遮住太後的簾幕都看不清楚,不過簾幕之後的太後會是什麼樣心情,多少還能猜到一點。</p>

開場第一句,就被大臣給駁了回來,太後的脾氣即使再好,也免不了要動怒。唾麵自乾,婁師德有那份好脾氣,但太後一介婦人,怎麼可能會有?</p>

不論是王安石,還是韓岡,隻看方才的表現,都是半步不讓,翁婿二人之間就像是死敵一般。接下來無論是站在哪一邊,可都是把另一方往死裡得罪。</p>

一邊是勢力遍布大半個朝堂的元老,另一方則是得太後全力支持、名望重於天下的新貴,不論站在哪一邊,所要麵對的敵人都是強大得讓人絕望。</p>

即便其中任何一方在現在的情況下,都奈何不了對方的首腦,可拿下麵的人開刀,卻都是輕而易舉。</p>

能夠在今日殿上擁有一張選票,離開兩府的距離就不遠了。都走到了十步之內,誰人能夠無視清涼傘的誘惑?而現在想要進入兩府,就必須在朝堂中得到足夠的支持,沒有一個還不錯的人緣,另一方麵,他們也需要太後的準許。</p>

如果之前還能幻想一下不會受到報複,現在看一看雙方劍拔弩張的樣子,就知道這完全是幻想。</p>

幸好自己還差得遠,李格非暗暗慶幸。身居高位,固然是樁美事,可也有高處不勝寒的風險。</p>

身負於殿中監察朝臣舉動的任務,但李格非可不想現在跳出來打斷雙方的爭吵,還是安安靜靜的看下去更安全一些。</p>

李格非不覺得自己有哪裡做得錯了,殿中侍禦史也不獨他一人,不都沒有站出來維持朝堂秩序?!近處還有韓岡的心腹方興,一樣站得安安穩穩的。</p>

這樣想著,李格非多打量了方興幾眼,隨即就驚訝起來。</p>

今日的會議開場就緊張激烈,韓岡得到太後的支持後,仍然受到新黨的圍攻,方興雖然與其他朝臣一樣關注著上首處的爭吵,但緊張的程度並不算深,反而有幾分有限的感覺。</p>

是因為這是翁婿內爭,外人乾脆看熱鬨?</p>

新黨、舊黨相對,韓岡雖與新黨決裂,可氣黨和新黨就沒有相對的意義,總之不那麼貼切。稍稍刻薄一些的,就是稱呼王黨、韓黨,以姓冠之,比擬於唐時的牛李二黨;更刻薄一點的就是翁黨、婿黨。但不論怎麼稱呼,都是在說韓岡自成一派,與王安石打擂台的事實。</p>

但自家可以這個態度,方興怎麼也是這般,還是說他已經胸有成竹?</p>

李格非想不明白。</p>

這時候願意蹚渾水的並不多,很多朝臣都不想在這個時候被迫選邊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