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 四(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792 字 7個月前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姓。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注1】”</p>

讀著讀著,呂大臨就激動起來。這一段文字雖然隻有聊聊</p>

兩三百字,但分明就是張載所創學說的總綱!將人道綱常與天道自然聯係起來,真正的說通了天人合一的道理。</p>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p>

這一段是把君臣相處之道與家事相勾連,欲使三綱為一,又融合了孟子所說的‘仁義’。</p>

而到了最後一句,‘存,吾順事;沒,吾寧也。’直接否定了佛老兩家的來世、長生的觀點,是儒學對生死的看法最簡潔的歸納。</p>

活著,順天應人;死時,無所掛礙,安寧而去。</p>

簡簡單單的一篇文字,將儒家內外之事全數包容,呂大臨手都在抖著:“先生!這是……”</p>

“這是《正蒙》中的一篇。”張載閉著眼睛,聲音中滿是疲累,這篇文字是他幾十年的心血結晶,寫出不費多少時間,卻很是傷神,“另外還有一篇,等寫好之後,我打算刻在書院正堂中的東西雙牅上。”</p>

張載正在說著,忽然驚道:“與叔,你什麼時候來的?!”</p>

“已經來了一陣了,見先生正在寫文,不敢驚擾。”</p>

“可有何事?”</p>

“韓玉昆最近又升了官,想來跟先生說一說的。”呂大臨猶盯著紙麵上的一個個端正的小楷,隨口回話,“不過比起先生的這一篇經義,韓玉昆的事就算不得什麼了。”</p>

“玉昆怎麼了?”張載很在乎韓岡這個弟子,聽到之後,便立刻詢問。</p>

呂大臨回過神來,見張載很是關心韓岡的樣子,便恭謹的放下這一篇價值千金的文字,垂手答話,“學生剛剛聽到消息,說河湟那邊接連設立鞏州、熙州,又設立熙河路經略安撫司,王韶任經略使,而韓玉昆則是擔任機宜文字,並兼任鞏州通判一職。”</p>

張載聞言便是有些驚訝,問道:“經略司機宜,還有下州的通判,這已是轉朝官了吧?!”</p>

呂大臨點點頭,張載的驚訝其實就跟他前麵聽說這個消息時一模一樣:“韓玉昆已經是太子中允了,有天子特旨,而不是靠了五削圓滿。”</p>

“玉昆進用之速的確是個異數。”張載微微有著一點感慨,他當初轉為朝官,可是在中進士後的十二年,也就是兩三年前的事。韓岡這個弟子,在官場上的作為,的確比他出色得多。</p>

但張載還是很欣賞這個弟子,呂大忠、遊師雄,還有表侄程顥、弟弟張戩,都推重於韓岡,也不是因為他升官快的緣故。</p>

“要找五份薦書,玉昆也是能找得到的。他的功勞比起現在的官職,更是遠遠超出。年初廣銳之亂,不是玉昆孤身進城說降,也不會這麼容易就平定。橫渠鎮離鹹陽不遠,能安然無恙,也有玉昆的一份……”</p>

正說著話,張載突然猛烈的咳嗽起來,手用力按著胸口,一時間咳得喉中氣息嘶啞,呂大臨見狀,連忙上來拍著後背。好半天,張載才回過氣來。</p>

“先生,要不要去長安找幾個名醫來看看?”</p>

張載輕輕擋開猶在捶背的呂大臨,“算了,也是老毛病了,與叔你也該知道的。”他笑了笑,“玉昆也不知從哪裡聽說了我這毛病,前曰寄的信中便有說道,咳嗽多,要多吃梨等潤肺之物,曰常食補勝於藥補。”</p>

“韓玉昆是藥王弟子,他說的當不會有錯。”</p>

“怪力亂神,儒者自當遠避之。鄉野中的這些傳言,玉昆本人是從來不認的,這點他做得很對。”</p>

張載說得鄭重,呂大臨點頭受教。</p>

“說起玉昆的信,其實裡麵還說了些其他的事,是關於格物上的一些原理,有關力的方麵的”</p>

注1:這一篇文字,是關學的總綱,而後被理學繼承過去,世稱《西銘》,是儒學的經典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