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 二(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762 字 7個月前

王韶其實不介意分一點功勞給他們。但這些人中,有幾個會如王中正一般老實?要是來的是自作主張,驕橫跋扈之輩,他哪有那麼多精力去壓製。萬一派來的人不合用,那可要壞了大事了。王韶自知不能將他的這一畝三分地都用籬笆鎖牢了,但他至少要保證韓岡能主持隨軍轉運之事,否則他即使出戰在外,也要擔心著身後會不會出亂子。</p>

王安石收到的信中,王韶已經把他心中的打算說得明明白白,一定要保證韓岡的晉升。不僅僅是晉升京朝官那麼簡單,連資序也要超遷,否則樞密院有絕對的權力來否決曰後決戰時,韓岡擔任隨軍轉運使的任命,而禦史台也會出手乾涉——彆以為那些禦史們心胸有多廣。</p>

王安石出頭支持韓岡,王韶作為眼下趙頊最為看重的邊臣,他們兩人共同的意見,趙頊怎麼會反駁?何況韓岡本就是他很早就看好的臣子。韓岡入官都是他特旨批準,由布衣親自拔擢。韓岡表現得越出色,就越體現了他趙頊的用人眼光——這兩年來,韓岡已經給他長了很多臉了。</p>

“既是如此,那就……</p>

”</p>

“陛下!”見天子就要點頭,馮京急聲反對,二十歲就轉官擔任邊地要職,這實在太誇張了:“韓岡齒序太少,年資太淺。區區弱冠之齡,入官亦僅兩載,遽加升用,對其亦非好事。且這個先例留存下來,曰後必有殲猾之輩加以利用。”</p>

曾布出班道:“韓岡德才兼有,功績少有人及。敢問馮參政,不知甘羅拜相,去病領軍,他們那時年齒幾何?”</p>

“甘羅、霍去病皆是早夭之輩。少年得意,後事難終。”樞密副使吳充也同樣反對對韓岡的任命,這麼多次了,吳充早看出了趙頊對韓岡的賞識,他不會跟天子硬頂,直接在下麵使絆子就行了。而曾布的話,給了他機會:“陛下,韓岡人才難得,還望不要獎譽太甚,以防其早夭!”</p>

見著趙頊猶豫起來,文彥博讚賞的看了吳充一眼,立刻上前添磚加瓦:“再如舊時楊億,少以神童薦於太宗駕前,才華橫溢,太宗、真宗皆信用有加。惜其壽數,卻僅僅三紀又一年而已。”</p>

楊億楊大年是太宗、真宗兩朝時,在朝中任官有名的神童才子,連名相寇準都很賞識他,可他就隻活到了三十七歲便病死了。</p>

趙頊對韓岡很是賞識,他當然不想讓韓岡年紀輕輕就出了意外,一二十年後,韓岡少說也是安定邊疆的名臣,若是做得好,前途更是不可限量。</p>

聽了吳充和文彥博的話,他想想也是,過往少年得意的臣子,少有壽終正寢的,反倒早夭的居多。</p>

“恩賞不公,可是朝廷幸事?!”章惇竭力為韓岡辯駁,“以韓岡之功績才能,竟遷延於選海之中。這三五曰一上殿的選人,又有哪一個還有臉麵轉於京官?!”</p>

章惇的話,趙頊也覺得有理。那位始終沒能謀麵的年輕官員,朝廷實在虧欠他很多。</p>

天子左右為難,王安石其實也擔心韓岡擢升太速,會有什麼不測。天變不可畏的說法,那是韓琦的總結,並不是王安石親口所說。其實在他心中,對宿命論的一些觀點也有些認同。</p>

隻是韓岡不能不賞,正如章惇所言,這麼多功勞還隻是選人,朝廷曰後如何激勵士民忠心國事。所以隻能折中:“就算不能做知軍,權發遣通判也是可以的。轉個京官,當是無妨。知軍一職讓人兼著就是了,高遵裕、苗授都行。”</p>

“韓岡資序仍是不足。”文彥博直言否決王安石的意見,“即便韓岡轉為京官,要想任職通判,前麵還有兩任知縣要過。”</p>

資序是決定京朝官任職高低的重要依據。正常的情況下的京朝官,都是兩任知縣資序輪滿,才能擢為通判。兩任通判資序輪滿,才能擔任知州。自然,政事堂、樞密院,三司等中樞機構中的一係列職司,也是按著知縣、通判、知州等資序來劃分高下。</p>

比如中書各房檢正,就是第二任通判資序,也就是擔任過一任通判,或是相當於一任通判的差遣,才有資格任職,要不然就得加個‘權’或‘權發遣’。</p>

這是為了防止年輕的官員經驗不足而任職高官設立的製度,隻是漸漸變成了論資排輩的工具,到了仁宗後期,甚至變成了無論官員的賢愚不肖,都是各自按年甲資曆輪候,這也是官僚社會的通病。</p>

為什麼王安石提拔呂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後,會被人詬病不已?就是因為他亂了朝堂上的資序。讓資曆不夠的年輕官員,一下躍居高位。讓那些熬足了年紀的顢邗老官,心頭憤恨難耐。也讓那些老派人物,覺得亂了規矩。</p>

可趙頊終於煩了,“此非密院之事,文卿家就不要多說了。”他直接讓文彥博閉嘴。</p>

文彥博白眉一軒,頓時怒容滿麵,趙頊這話實在太不給他臉麵。他立刻抗聲道:“那河湟之地,設立經略安撫司之事,臣還能不能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