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 上(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865 字 7個月前

變法之要,首在得人。他王介甫仕宦三十年,沉浮官場,縱然不願同流合汙,卻如何不知循序漸進的道理?讓提拔起來的人才在曆練中分出高下,辨明賢愚,這才是正道。但天子等不</p>

得,國庫等不得,均輸法、青苗法,農田利害條約,一樁樁法案頒行得如此倉促,不都是因為趙頊想快點看到成果,所以要儘速充實國庫嗎?</p>

可現在好了,因為韓琦的一封奏章,趙頊便變了顏色。</p>

王安石悠悠長歎,若天子不能堅持,他入朝兩年來一番心血又是何苦?</p>

如此下去,一切都要打回原形,就像仁宗慶曆年間的那次新政,起得轟轟烈烈,去的悄無聲息。範文正當時的人望並不在自己之下,意欲革新的意誌尤其堅定,他一筆一勾的劃去不合格的官員,連‘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話都說出來,歐陽永叔又拋出了《朋黨論》,以對抗呂文靖【呂夷簡】一派的指責,為了推行新政,他們得罪多少人?但最後,仁宗皇帝退縮了,還是一切成灰,出京的出京,貶職的貶職,煙消雲散,仿佛一場噩夢。</p>

說起來,如今變法的危局,其實就是慶曆新政的翻版。如果不能度過這道難關,二十年前範仲淹的失敗和落寞,便是曰後他王安石和他的一眾助手的下場。</p>

王安石絕不甘心!</p>

他等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才等到一個實現心中抱負的機會,哪能就這麼化為泡影?</p>

但局勢危急如此,以韓琦為主的反變法派已經磨刀霍霍,要想鬥敗他們,隻有破釜沉舟一途!</p>

抬手從書架上抽來一片紙,王安石提起了筆,開始草擬起自己的請郡出外的辭章。</p>

他要辭去參知政事之位,到地方上去——如果趙頊不能給他一個滿意的交待。這是以退為進,也算是給天子的最後通牒。</p>

沒有猶豫不絕的餘地,王安石必須讓皇帝從他和韓琦之間作出一個選擇。就讓天子自己衡量一下好了,究竟是繼續推行變法,以求富國強兵,還是按照韓琦這些老臣的想法,狗苟蠅營的拖下去。</p>

這就是王安石的姓格,言不苟誌,行不苟合。一如他早年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言——‘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p>

世人說他是集天下人望三十年。這不過是因為他屢次拒絕入京擔任天子近前的侍從官,而留在地方上的緣故。不愛名位,姓格清介,儒生們都在誇讚這樣做的王安石。</p>

不愛名位?</p>

錯了,他王安石愛名位!隻有擁有了名位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不愛名位的種種表現,隻是過去的三十年一直沒有得到一個一展才華的機會。隻有天子支持,他才會堅持。</p>

辛辛苦苦寫了萬言書,天子也不給個回複。所以當王安石看到仁宗皇帝無法堅持變革朝政,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自擔任過度支判官後,他便拒絕再擔任修起居注一職。</p>

修起居注的任命,是記錄天子的言行,天天都能麵聖,是晉身的快車道。平常官員照規矩推辭個兩三次便會接任,司馬光也隻辭了五次。可他王安石硬是辭了九次,甚至為了躲避傳詔的內臣而避身到廁所裡,這不是待價而沽,不是欲擒故縱,因為他實實在在的不想做。雖然最後還是接了下來,卻是因為可以轉任知製誥的緣故。跟在天子身邊記錄言行,王安石實無興趣,但能夠成為為天子草詔的知製誥,可以封還詞頭,拒絕草擬錯誤的詔令,直接參與朝政,這樣的職位王安石不會拒絕。</p>

但無論是接下來的知製誥,還是後來再次轉任的糾察在京刑獄,他都沒有作出什麼建樹。仁宗末年官場上的死氣沉沉,讓王安石覺得窒息。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高官厚祿又有什麼意義?趁了母喪離開京師。尋常官員回鄉守製,都盼著能奪情起複,沒幾個甘願守滿三年。而他硬是在金陵住了四年還多,其間授徒講學,就是不出來複任。</p>

可在內心裡,王安石始終還是想著一展抱負,希望能在更大的舞台施展才華。</p>

所以當新天子登基後,表現出富國強兵的心願後,他便不再拒絕任用。趙頊用他為知江寧府,繼而找他入京為翰林學士,他王安石便一次也沒有拒絕過,並沒有按照官場上的慣常規矩,推拒幾次,表示自己的清高和不愛權勢。</p>

不能實現心中所願,百辭而不應,若能有一展才華的空間,他王安石便能一招即至。</p>

對於此,有人失望,有人冷笑,但王安石的本心如一。</p>

始終不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