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講機裡不斷傳來各個工作人員的報告聲。
“準備完畢,充能已結束,目標鎖定,可以開始試驗。”
“炮膛溫度正常,降溫準備好。”
“收到,風扇已開啟,開始裝填。”
“裝填完畢,預熱完成,可以發射。”
“收到,可以發射。”
最後一道報告聲落下之後,王偉斌轉頭看向陳念,陳念微微點頭,隨即,王偉斌下達了發射指令。
“開始試驗射擊!”
“開始試驗射擊。”
操作員最後重複了一遍王偉斌的指令,緊接著,發射按鈕按下。
沒有任何征兆。
首先是空氣微微一震,緊接著,等離子燒蝕的火光才從導軌上升起,伴隨而來的是炮彈突破音障的巨大爆破聲,以及彈體推進部燒蝕產生的濃煙。
僅僅是一瞬間,發射便已經完成,而在自動填充裝置的加持下,第二發炮彈立刻填裝到了導軌上。
冷卻係統的風扇很快吸走了濃煙、吸走了燒蝕產生的粉塵殘留,並排出到電磁炮後端,導軌溫度迅速下降。
不到10秒的時間,第二發炮彈脫膛而出。
緊接著,是第三發、第四發。
一直打完了六發,整個發射試驗才終於結束。
陳念滿臉震驚地看著發射結束後的電磁炮,隨後又轉頭看向王偉斌問道:
“你們已經完成自動裝填係統了?射速能達到多少?”
王偉斌驕傲地點了點頭,回答道:
“自動裝填不算什麼,小玩意兒而已。”
“現在我們用的還是簡略版的,湊合罷了,真正上艦之後,根據這門炮的性能,最高射速能達到30發左右。”
30發每分鐘,那就是跟055的H/PJ-45A相差無幾了。
後者的最高射速,其實也就是40發左右。
“射程呢?最遠能達到多少?”
“目前炮口初速是7.5馬赫左右,射程大概能有400到500公裡。”
“不過,要達到極限射程,後續還要調整彈體設計。”
“至於威力方麵嘛一會兒我們去看就行了。”
“散布呢?”
陳念再次開口。
“最大射程散布大約在200米左右,精度已經很誇張了——如果後續使用針形彈頭,精度可以進一步提升。”
“另外,關於精度這塊,我們已經跟14所那邊合作,完成了這門炮的火控雷達設計,隻不過現在沒有加裝底座,暫時用不上火控雷達。”
“確實很強。”
陳念感歎地說道。
實際上,現代火炮的精度雖然已經大幅度提升,但要想達到100以內的精度,還是難上加難的。
哪怕不考慮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因為空氣溫度、適度帶來的火藥爆速0.1%的誤差,都可能導致最終落點散布放大兩百米以上。
更不用說炮膛溫度升高後氣壓變化導致的起始擾動因素變化了。
而這台剛出生的電磁炮,居然能做到最大射程下200米的散布——這不能簡單的說是“強大”,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那麼現在看來,隻要炮彈的威力足夠大,那電磁炮取代傳統火炮,就一定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去看看靶子吧。”
陳念開口說道。
“行,咱們坐車走!”
王偉斌立刻安排工作人員給電磁炮斷電閉鎖,做好了安全檢查,隨後,兩人一起來到一公裡之外的標靶處。
說是標靶,但其實,剛才這門炮打的是一串“鋼牆”。
二十多塊厚度達到10c上的鋼板排成一排,而那六發炮彈則全都順滑無比地穿透了前8塊鋼板,一直到第9塊,彈孔才開始出現了不規則形狀。
這意味著鎢合金彈頭已經開始變形,動能也開始下降。
但是,動能下降並不意味著動能不足。
所有彈頭仍然堅強地穿透了5塊鋼板,直到第14塊鋼板,才終於被阻擋下來。
“太驚人了.”
陳念不由自主地感歎道。
“很驚人吧?哪怕是專用的貧鈾穿甲彈,穿深最多也隻能達到800毫米左右,這門炮用的鎢合金彈頭,穿深就已經達到了900毫米。”
“如果是在陸地上,一發炮彈足夠把三輛M1A2打個對穿。”
“如果是海上,對軍艦那種皮薄餡大的目標,穿四五艘都沒問題。”
“.穿透性太好也不是好事,這一塊要做一些優化。”
陳念搖搖頭,繼續說道:
“而且我不是說威力驚人,我是說這門炮的穩定性驚人。”
“六發炮彈,發射先後不同,但破壞性能幾乎沒有差異。”
“光是這一點,就比傳統火炮要強得多了。”
“畢竟是用電的嘛,所有參數都是可控的。”
“正常來說,每一發炮彈的初速差異都在十萬分之一以內。”
王偉斌伸手試探性去摸嵌在鋼板上已經徹底變形的彈頭,但還沒等手靠近,便立刻又縮了回來。
“還很燙,可彆摸。”
陳念忍不住翻了個白眼,他本來就沒打算去摸。
兩人繞著標靶看了兩圈,陳念終於算是對這門炮的性能有了基本的了解。
看來,設計標準不僅是達到了,而且還是超額完成。
之前陳果在電話裡說的“可以準備上艦”,沒有開玩笑。
“你們準備什麼時候上艦?”
陳念開口問道。
“這要看055項目組那邊的計劃,不過,我聽說啊,可能這兩個月之內就要上艦了。”
“另外還有,在上055之前,我們會用一艘052作為試驗艦,改造已經完成了,這個月內就會進行海試。”
“這個月內?這麼快?!”
王偉斌點點頭,回答道:
“是的,本身也沒有太大的難度,隻是把這艘艦作為一個平台而已,不追求作戰性能的。”
“但確實能發射,對吧?”
“那當然。”
聽到這個回答,陳念的心裡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在海上,能發射。
那既然打都打了,不如
打點有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