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平戰轉換(1 / 2)

涼州辭 子夜鎮魂曲 2970 字 2011-03-12

<b></b></div> 一袋袋糧食被一個個士卒扛在肩上,然後快走著出了府庫,再堆積在縣府府庫中的一輛輛手推車上。

周興、陶恒等數位身居百人長乃至百人將職位的將佐此時也皆是袒胸露背地穿插在士卒們的隊列之中,看到將佐們都如此費力地同自己一起搬運糧食,前來的士卒也沒了任何怨言,在這些基層將佐們率先垂範的作用之下,搬運糧食的活計異常高效地進行著。

這批糧食,一半將送往縣中軍營。另一半則要被裝車運往金城。前日韓璞率所屬部眾過境,近兩萬人浩浩蕩蕩地從令居縣中穿行而過,好在如今夏糧已收割,冬麥尚且未播,耕地中光禿禿的一層,倒是免去了被軍隊踐踏之憂。

韓璞到達金城之後的次日,便分彆派遣了傳令騎,各自前往各郡縣,通知太守及縣令等各級主管官員籌備糧草,以備接濟大軍。這幾年李延炤與辛彥廣開財路,縣府府庫充盈。然而饒是如此,大軍過境仍像飛蝗一樣,直接將縣府府庫中的糧食征走了三分之一強。好在如今夏糧雖然收割完畢,不過尚未征稅。否則的話,征走三分之一,自己營中儲存三分之一。剩下的若是遇上個災荒或是流民入境什麼的,還真維持不了。

然而即便是如此,辛彥也沒有口出什麼怨言。並非是他自己心中毫無意見,隻是自辛氏逐漸壯大起來之後,辛氏各支的族長紛紛要求子弟們小心行事。畢竟如今遇上這麼一位能謀善斷的英察之主,任何的狂妄自大或是結黨營私行徑,都是在給自己挖墳。

好在大軍過境,所需糧草軍資也並非令居縣一力支撐。如今調撥給大軍的糧草物資雖然多,不過對於令居縣來說,還遠未到那種傷筋動骨的地步。

辛彥帶著兩名文吏,信步走出縣府,直向軍營旁的工坊而去。如今除了糧草物資的供應,其餘所需便是軍械箭矢等了。得益於武興開采的鐵礦,如今營中又辟了一塊地方,專門作為工坊的庫房來儲存生鐵。到時候即使工坊中需要用到庫存生鐵,也可由士卒們從營中,將所需生鐵調運出來,送往工坊。

辛彥行入工坊,卻隻見工坊中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工坊中值哨守衛的士卒們,見到辛彥前來,也是紛紛行禮。然而辛彥的目光,全在坊中那些奮力敲打著燒紅鐵塊的鐵匠身上。

如今出現了灌鋼法來生產優質的鋼材,鐵匠們出工與產出的比例大大提升。不過仍是需要鍛打。隻是如今隻需鍛打熟鐵刀身,讓其保持一定的韌性。而刀刃則由灌鋼出產的優質鋼材充任。箭矢的打造也被簡化了很多,以至於生產效率與往日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陸一大汗淋漓地舉著右手的一柄錘,奮力擊打著麵前的一截熟鐵。在他的反複鍛打之下,這根燒紅的熟鐵正在逐漸變扁變長,粗粗看去,已儼然一柄刀的刀身模樣。

隨著錘頭落在那截燒紅的刀身之上,火星飛濺,不少火星歡快地蹦著,飛到陸一粗壯結實的小臂上。連一旁辛彥看著,都是心有餘悸地皺著眉。不過陸一卻是連眼都不眨一下。依然一錘一錘極富節奏地敲打著他麵前砧板上的那柄半成品刀身。

又專注地敲打了那根刀身約莫半刻鐘,陸一方才停下手中的捶打,將那截已經打出形狀的刀身放置到了一旁,而後又從左側裝著熟鐵棍的筐中夾起一根,走到一旁,塞入燒得正旺的爐火之中。

辛彥又將視線投往彆處,隻見工坊之中,不論是工匠還是學徒,此刻都是認真無比地在做著手中的事情。一名學徒端著裝滿箭鏃的竹筐,飛快地向鐵匠工坊門後跑去,過不多久,又端著裝得滿滿一筐的箭矢,從後方跑過來,而後將那些裝滿箭矢的竹筐放置在一起。

辛彥走過去,伸手抓起一根箭矢。隻見那木製的箭杆筆直筆直的。箭杆上塗著黑紅兩種漆色。箭尾的箭羽細密綿長。他又凝神望向箭鏃,已經打磨鋒銳的三棱箭鏃閃著攝人心神的寒光。辛彥捏著箭尾,將視線置於箭尾後方,順著箭杆看去,那木杆筆直筆直的,無處不顯示著製作者高超的技藝與精益求精的匠心。

辛彥滿意地行出工坊,再向一旁的軍營走去。營門前值守的士卒見是縣令親自前來,紛紛微微垂頭行禮。辛彥步入營中,放眼望去,隻依稀見到幾隊在營中巡視的士卒,其餘人等,卻是一個也未曾見到。

“你們李司馬何在?”辛彥轉身看向在營門處值守的士卒們。一名帶隊伍長聽聞辛彥發問,忙頷首答道:“稟明府,李司馬上午便召集步營,將城中輔兵都帶到城外校場去了……”

辛彥微微點頭道:“我知道了。如今營中除去你們值守之人,可還有彆人?”

“稟明府,現今營中,除去我等值守,再無其餘人……”

辛彥走出軍營,又繼續向著城外踱去。不過行至城門處,已覺疲累不已,忙轉頭問左右:“若在此處,可見城外校場乎?”得到隨從們肯定的答複之後,辛彥便信步向著城門旁的階梯而去,信步拾級而上。到得城樓前,放眼望去,卻見城外又是一番彆開生麵的景象。

此時彙聚在兩裡外校場的輔兵,粗粗看去,必然不下一千之數。辛彥粗粗一看,這些輔兵雖然顯得有些雜亂無狀,不過在一旁營中步卒的虎視眈眈之下,倒也並不嘈雜。相反地,這樣密集的人群,此刻反倒呈現出一種與辛彥印象中不符的安靜。

辛彥也曾在永登、枝陽,乃至更早些的武興等地見過一群群流民過境時候熙熙攘攘的景象。那景象使他即使時隔多年,卻仍然是記憶猶新。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孩童哭喊嚎叫,婦人大聲咒罵。其中間或有一人或多人吵架。現今回想起當時那番景象與那些嘈雜的聲音,仍是令他頗感頭痛欲裂。

最初李延炤提議征募輔兵之時,辛彥就不怎麼支持。在他的印象中,對於流民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很多年都揮之不去。即使最後李延炤仍然挑選了兩千來名流民青壯,並編成軍,辛彥對他們的感官也沒有絲毫改變。在他的印象中,這些即使是挑選出來的流民青壯,與當初他所目睹的那種亂哄哄的景象相比,也決計沒有多少改變。

不過現今他目睹的這一幕,卻是令他心中對這些流民出身的輔兵進行了重新定位。立在校場邊上的點將台上,卻正站著一名將佐。辛彥微眯著眼,看了半天,隻覺得此人身材等等略像李延炤,不過卻仍是不敢確認。

李延炤站在點將台上,點將台前是如今令居縣兵的一乾主要將佐。劉季武、曹建、周興以及輔兵之中的幾名百人長、百人將都在其中。李延炤望向排列得密密麻麻的輔兵們,聲音洪亮地發令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