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疲敵之策(下)(1 / 2)

涼州辭 子夜鎮魂曲 1884 字 2011-03-12

<b></b></div> 宋慶結果那隻李延昭順手甩過來的布袋,卻猝不及防被內裡之物紮了一下手。宋慶乍然呼痛,而後卻忍不住好奇心,又俯身將掉落地上的那隻布袋拾起,而後將其打開,右手探入其中小心地摸索一番,而後終是從布袋之中取出一物,隨即借著夜間微弱的星光,湊到眼前端詳起來。

那是一個鐵製的器物,像是四根鐵製尖刺被融合打製在了一起,每個尖刺都有寸許長,各自向不同方向伸出。宋慶見得此物,自然不感到陌生。他一手將那鐵蒺藜拿在手中把玩,一邊露出了然之色,對百人將的這番廟算連連點頭讚許不已。

這些鐵蒺藜,是出征之前李延昭托請郡城中工匠所打製。他自己為此自掏腰包,耗費不少。倒也並非郡府不給報銷,實在是這些特殊裝備所需的審批製造手續繁瑣。廣武軍出征在即,李延昭無暇再走這一場頗為耗費心力的行政手續。反正之前不論是馬鐙,還是鉛筆,大賺一票的辛翳也不曾忘記他。還是給予了他頗為豐厚的分利。

如今李延昭平日吃住俱在軍中,除了巧兒那裡,還真不曾有什麼需要大把花錢的地方。辛太守給他的數箱銅錢,便被他放置在宅子中藏好。畢竟這世道不甚太平,雖然涼州要好得多,然而也不免常有雞鳴狗盜之徒。財貨之類放置在無人的宅邸中,畢竟還需藏匿妥當。

出征前幾日,李延昭便回了一趟家,將藏匿的銅錢取出一部分,而後去找了郡城中工坊。工坊胡功曹聽了李延昭的要求,又見他拿出一袋沉甸甸的銅錢,自是滿口應承,接下了這樁私活。

而當日李延昭付出去的那些銅錢,便化作了此時他手中這一袋沉甸甸的鐵蒺藜。劉季武也喚過幾名麾下士卒,他們各自背後,都是背著一袋鐵蒺藜。這年代還沒有給戰馬釘鐵掌的習慣,因此這些鐵蒺藜,若運用得當,無疑會使追擊的匈奴騎兵吃大虧。

“稍後,待得趙軍外柵樹立完畢,便以劉季武部為前隊,宋慶、我及陶百人長部為後隊,衝至近前,向趙軍營內連發五波箭矢。放完箭後,即分散開來,金鼓齊鳴。倘若趙軍按兵不動,我等便繼續以金鼓之聲惑敵、疲敵。而若是趙軍騎兵出營迎戰,我等便收攏隊形,引得趙兵進穀。”

“而後,劉季武部殿後,持鐵蒺藜的士卒排在最後,邊隨大隊回撤,邊不斷地將鐵蒺藜灑在穀中地麵上。劉季武待會叮囑一下手下士卒,萬勿打開袋口胡亂一倒了事,而是儘量使用拋灑。拋灑的地域一定要廣泛。穀口隻有這一百多步寬。趙軍窮追不舍,總有部分人要被紮馬蹄。”

劉季武、宋慶與陶恒三人聽得這番叮囑,都是抱拳領命,示意自己會約束部屬依令而行。得到了眾將的保證,李延昭也是放下心來,專心觀察起遠處那片營地來。

然而在三裡外的山頭上,仍是看得不甚清晰。李延昭便召集幾名百人長,各自帶領幾名親衛隨身,逐步向著前方的山頭悄然行去。

連著又翻過兩座小山頭,李延昭終是能將趙軍大營之內的情況一覽無餘。此地據他自己目測,與趙軍大營的距離已是不足兩裡。當在八百米左右的樣子。幾名將佐之間各自觀察著趙軍營地內的情況,各自估量著進行計劃應該采用何種方式,會遇到什麼阻礙。

李延昭也借著趙軍營地中經久不息的火光,細細地觀察著趙軍的一乾部署。目前情況下,趙軍的騎兵大部依然還是在篝火周圍集中,一邊進食,一邊說笑。而散布在營地外的,就是三五成群的漢人與氐人、羌人。正在少數匈奴騎兵的監視下伐木、搬運,並一點一點構築著營寨外柵。

李延昭與諸位百人長在那小山頂上足足趴了大半個時辰。將趙軍營地中的情形,裡裡外外都看了個透徹,而後,李延昭見趙軍步卒們立外柵的工作已接近尾聲,正要帶著諸將撤下小山,前往兩座山後大隊人馬聚集之處準備籌劃行動之時,卻突然見趙軍大營處,出現了幾騎匈奴騎兵,正是往自己大隊所處的北邊行去。

李延昭見得此景,心道不妙,連忙領著幾名百人長以及各自親衛,依山向北麵疾行。他心中至為緊張,生怕這幾騎匈奴騎兵破壞掉他謀劃已久的行動。

然而李延昭他們在北麵上山,各自的軍馬都留在北麵大隊人馬處。此時憑著兩條腿試圖趕在匈奴軍馬的四條腿之前到達大隊人馬聚集之處,又怎麼可能實現呢。然而在這個距離他們足有近兩百步的地方,也早已超出李延昭手中弓箭所能到達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