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會試(2)(1 / 2)

<b></b></div>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這個考題,出自於三個方麵,第一部分出自於《論語.子路》,其核心的意思是服侍君子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得到君子的賞識卻是很困難的,若是一味的拍馬屁,君子肯定不高興,等到君子用人的是,一定會量體裁衣。

第二部分出自於《孟子.告子上》,其意思很明確,心的功能就是絲毫,思考才能夠有所收獲,不思考就不可能有什麼收獲。

第三部分出自於《中庸》,是稱讚舜帝的,其德行方麵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

將整個的考題綜合起來看,首先強調的是好好做人,在好好做人的基礎之上,必須要隨時隨地的思考問題,讓自身不斷的進步,成為有用之人,而第三句話就很有意思了,明顯不是要求諸多的考生都想著去當皇帝的,那豈不是造反,這恐怕就是皇上一心求賢的迫切思想了,希望大明王朝能夠出現真正治國之人才。

當然,這裡麵也顯露出來了皇上的驕傲,認為自身就是君子,就是堯舜禹一樣的人物,所以諸多的讀書人也要道德高尚,要能夠成為真正有用之人。

治大國如烹小鮮,四書五經之中展現的治國之理念,的確有相當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治理國家少不了仁和禮,但更是少不了鐵血,幾百年之後的理論已經證明,任何強盛的國家,都需要經過鐵血的統治,積累起來足夠的財富,才能夠逐漸的走向繁榮。

會試以這篇文章作為考題,讓吳帆徽陷入到沉思之中,他不得不佩服內閣大臣、禮部尚書溫體仁,果然抓住了皇上的心思,想必這個題目,皇上是非常滿意的,儘管幾百年以來的科舉考試,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次的考試,搬出這些詞句作為考題了。

皇上登基的時間不長,而且是以十七歲的年紀登基,頭兩年就是在整頓朝政,一舉剿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讓朝野為之一振,皇上自身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不過伴隨其中的黨爭,讓皇上陷入到憤怒和迷茫之中,而黨爭直接形成的惡果,波及到北直隸的穩定。

其後的近兩年時間,後金韃子劍指京城,肆掠北直隸,北方和中原接連不斷的災荒,農民大規模的造反,讓皇上遭遇到沉重打擊,甚至出現悲觀絕望的情緒,在崇禎三年初冊立剛剛一歲的朱慈烺為皇太子,居然想著退位,不過隨著後金韃子退出北直隸,以及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收複了灤州等城池,在抗擊後金韃子的戰鬥之中取得勝利,皇上的雄心重新樹立起來了。

皇上之所以斬殺原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就是因為其認定袁崇煥陷入到黨爭之中,而苗頭就出現在袁崇煥擅自斬殺毛文龍。

袁崇煥被斬殺,受到波及的有內閣大臣錢龍錫和兵部尚書王恰等官員,大明王朝有一條鐵律,任何人都不得違背,否則就要被斬殺,那就是邊帥勾結近臣,邊帥就如同袁崇煥這樣的,近臣則是內閣大臣以及六部尚書了,錢龍錫是內閣大臣,王恰是兵部尚書。

邊帥勾結近臣,那是直接威脅到皇權的,這是謀逆的罪行。

之後王恰被斬殺,錢龍錫被流放。

吳帆徽從後來一些資料之中,看到了袁崇煥之所以被斬殺,與東林黨有著莫大的關係,東林黨人為了黨爭,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權力,極力的算計當時的內閣大臣錢龍錫,因為錢龍錫與支持東林黨人的周延儒之間鬥爭激烈,且錢龍錫不支持東林黨,如此情況之下,東林黨人肯定是要圍攻錢龍錫的,而東林黨人彈劾的罪名之一,就是錢龍錫勾結袁崇煥,這是邊帥勾結近臣,按律必須要斬首。

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袁崇煥本就是東林黨人,隻是當時的地位不是很高,加之袁崇煥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抗擊後金韃子方麵,不可能完全按照東林黨人的要求來辦事,故而被東林黨人拋出去,作為算計錢龍錫的緣由。

這些事實,皇上不一定特彆清楚,但朝廷內部黨爭的厲害,皇上是深有感觸的,崇禎元年的會推閣臣,就表露無遺,東林黨黨魁錢謙益,以禮部右侍郎的身份,被推舉為內閣大臣,讓皇上異常的警惕,察覺到黨爭的跡象,憤怒之下免去錢謙益的所有官職,讓其回家去養老。

而此次的會試,考題直接牽涉到為人治國之理念,怕是與皇上的心跡有著巨大的關係。

吳帆徽同樣沒有馬上動筆,曆史上的這些分析,他是非常清楚的,這是他擁有的旁人無法企及的優勢,他更加清楚的是,任何的一篇文章,能夠被稱之為好的文章,都需要有亮點,八股文也不例外。

所謂文章的亮點,不僅僅需要有文采,更需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這就好比是塑造了一個美麗漂亮的姑娘,需要給與這位姑娘勾人心魄的眼神和善良的靈魂,如此才能夠真正的被稱之為美女。

文章也是一樣。

吳帆徽需要找到切入點,爾後才能夠賦予這篇八股文靈魂。

文章該從什麼地方入手,這也是非常講究的,更是需要注意的,文章不能夠犯禁,不該說的話語絕不能說出來,否則不僅僅會試不能夠通過,還會給自己惹下巨大的麻煩。

足足半天時間過去,吳帆徽終於確定出來這篇八股文的重點,那就是從加強皇權統治、促進大明王朝強盛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