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縣學(1 / 2)

<b></b></div> 儘管吳帆徽是小三元,不過按照規矩來說,他還是應該到縣學去學習的。

府學、州學和縣學,都是地方官府直接出錢辦的學堂,府學和州學的先生稱之為教諭,縣學的教諭則稱之為縣諭,教諭和縣諭都是設立一人,教諭和縣諭之下為訓導和囑托,也就是直接上課的先生,設立若乾人,其中訓導為正式的老師,囑托為臨時聘任的老師。

不過他們之間的身份是有很大區彆的。

府學教諭,一般都是由進士出任,由朝廷直接任命,州學教諭、縣學的縣諭、訓導和囑托等,則是布政使司衙門任命,一般都是舉人或者貢生出任,甚至有秀才擔任的,教諭、訓導和囑托是領取固定俸祿的,當然在學堂讀書的秀才,也可以送給教諭、縣諭、訓導、囑托錢財或者禮物的。

若是不熟悉府學、州學和縣學事宜的其他人,不會明白其中奧妙,想想進士和舉人,都是要入朝為官的,怎麼說也是有品階的,怎麼會心甘情願做沒有品階的教諭、訓導和囑托。

原因很簡單,除開府學教諭是由朝廷直接派遣的三甲進士出任,身份尊貴之外,其餘的身份就不是那麼正牌了,否則也不會心甘情願做州學教諭、縣學縣諭、訓導和囑托。

鄉試高中之後,有了舉人的功名,都被稱呼為舉人,但這裡麵是有區彆的,鄉試發榜分為正榜和副榜,兩者都是舉人,但副榜的舉人,不能夠參加會試,仍然可以參加下一屆的鄉試,會試也是如此,分為正榜和副榜,副榜的貢士不能夠參加殿試,可以參加下一屆會試。

這副榜之上的舉人,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畢業之後稱之為貢生,朝廷同樣安排,但安排的地方不一樣,他們幾乎都是到州學、縣學去了,年紀大資格老的可能安排為州學教諭、縣學縣諭,年輕一些的安排做訓導或者囑托。

至於說那些正榜的舉人,會試落榜,也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獲取貢生的資格,但他們一般都是派遣到州縣衙門,出任縣丞或者知事的。

當然,副榜的舉人,也有直接安排到府學、州學和縣學的,但隻能夠做訓導或者囑托。

要知道這些人也是要吃飯的,謀取一份職業,總算是有了固定的收入,可以養活家人。

這就是府學、州學和縣學先生的構成。

至於說進入府學、州學和縣學讀書之人,必須是獲取秀才功名的讀書人。

按照地域的劃分,你是什麼地方的秀才,就在什麼地方讀書,譬如說吳帆徽,儘管是小三元,其戶籍在米脂縣,也就要進入到米脂縣的縣學讀書。

可惜北方的教育水平一直都不行,陝西更是最差的地方之一,表現就是在府學、州學和縣學的教育能力方麵。

延安府府學教諭,萬曆年間三甲進士,資格不錯,學識也不錯,但就是一個迂夫子,除開之乎者也,幾乎什麼都不懂,這位府學教諭先生,根本無法管理下麵的訓導和囑托。

米脂縣的縣諭,就更不用說了,據說貢生的身份也是勉強取得的,反正本縣讀書人都不爭氣,好多年都出不了一個舉人,也就是縣裡的五大家族,才能夠供出來舉人。

米脂縣的訓導和囑托,好幾個都是秀才的身份,讓他們來教授吳帆徽這個小三元,那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賀氏家族的秀才賀冺宣,崇禎元年的時候,出去遊曆,不願意到縣學去讀書,也是覺得縣學的教諭、訓導和囑托的水平實在一般。

秀才進入府學、州學和縣學讀書,不需要繳納錢財,不需要束脩,但必要的節敬還是需要拿出來的,逢年過節給教諭、訓導和囑托一些禮物,這是基本的規矩。

有了秀才功名的讀書人,也可以不進入府學、州學和縣學讀書,選擇出去遊曆,僅僅是掛名就可以了,畢竟鄉試的時候,還是需要各級學堂開具證明的。

連續三次鄉試落榜的秀才,不能夠進入府學、州學和縣學讀書了,他們接下來需要自學。

擺在吳帆徽的麵前的選擇,就是他究竟去不去縣學。

吳緬清和吳慶超都不會乾涉這件事情,畢竟吳帆徽是小三元,如此的資格,至少可以到府學去掛名學習,米脂縣縣學檔次還是太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