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吳氏學堂(1 / 2)

<b></b></div> (求收藏,求點擊,求推薦票。)

天黑了,山村徹底安靜下來,皎潔的月關穿山而過,大地仿佛鋪上一層銀沙,吳帆徽準備歇息睡覺,月光下的風景很美,可惜他沒有心思觀賞,這種無所事事的日子,實在難熬。

還沒有躺下,父親吳慶超進入窯洞,很小心的關上了門。窯洞裡麵光線昏暗,看見父親進來,神情肅穆,吳帆徽的眼睛瞬間變得炯炯有神。

“帆徽,準備睡覺了。”

“爹,天黑了,沒有什麼事情,隻有早些睡覺。”

吳慶超拿著木凳放到炕上坐下,臉上露出一絲的微笑。

“想到學堂去讀書嗎?”

一個簡單的問題,震的吳帆徽的身體發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年月誰不想進入到學堂去讀書,那樣才可能有前途。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進入學堂的,有功名的讀書人在社會上地位很高,秀才見到知縣老爺可以不下跪,除非是被剝奪了功名,否則不能夠隨便被羈押,至於說取得舉人的功名,那就更不用說了,有了進入到朝廷為官的資格,就算是暫時不能夠做官的舉人,其社會地位尊貴,受到太多人的敬仰。

莊稼漢的子弟很少有進入學堂去讀書的,一方麵是拿不出錢糧,進入學堂必須給先生束脩,束脩的分量是不少的,另外一方麵就是自我看低,進士和舉人那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莊稼人的子弟祖祖輩輩都是種田的農戶,怎麼可能是天上的文曲星,最後一方麵是缺乏讀書人舉薦,進入到學堂去讀書,需要有讀書人舉薦,認為你是能夠讀書的,莊稼漢兩眼一抹黑,到哪裡去找讀書人舉薦自家的兒孫。

吳慶超突然拋出這個話題,意思非常明確,不過有一點讓吳帆徽奇怪,那就是為什麼現在才提到讀書的事情,以前乾什麼去了,要知道吳帆徽已經十三歲,年歲不小了,大戶人家的子弟,讀書發蒙都是五歲到六歲左右,十三歲的年紀,已經學了很多知識。

還有一點,十三歲才進入學堂讀書,無疑是要遭受歧視的,和一幫五六歲的小孩子一道上課,念著《三字經》和《百家姓》,那樣的情形想想都覺得寒摻和尷尬。

進入學堂讀書,吳帆徽做夢的時候都想,他腦子裡深厚的學識,必須要找到施展的途徑,而進入學堂就是最好的渠道,從個人今後的發展來說,讀書也是個人最好的崛起辦法。

“爹,我當然想讀書,隻是村子裡沒有學堂。”

吳帆徽說的是實話,儘管距離米脂縣城隻有十裡地,但馬鞍山村沒有學堂。

明朝的學堂,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類是國子監,北京和南京都有,朝廷直接辦的,進入國子監讀書,意味著有了做官的資格,從國子監畢業之後,被稱之為監生,可直接安排做官,但進入國子監讀書,要求很嚴格,有功名的讀書人方可進入,會試落榜的舉人可直接進入國子監,秀才則需要舉薦。

第二類是府學和縣學,各個府州縣都有,屬於各級官府辦的學堂,想要進入縣學讀書,必須有童生的資格,讀書的目的是為院試做準備,期望能夠通過院試考中秀才,想要進入府學或者州學讀書,則必須有秀才的功名,進入府學讀書,為鄉試做準備,期盼能夠考中舉人。

第三類則是散落民間的學堂,這些學堂要麼是士大夫家族出資辦的,培養本家族的子弟,要麼就是家族單獨請先生為自家的小孩子授課,兩者之中以家族出資辦的學堂居多,進入這類學堂裡麵讀書的人,都是為縣試和府試做準備的。

能夠被稱呼為讀書人,至少是通過了縣試和府試的童生,所謂有功名的讀書人,就是通過了縣試、府試和院試的秀才,通過了鄉試的為舉人,通過了會試和殿試的則是兩榜進士。

兩榜進士的地位最為尊貴。

馬鞍山村距離縣城很近,卻沒有學堂,這並不是奇怪的事情,整個的米脂縣,學堂的數目也是少得可憐。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大明南北兩地在教育方麵存在巨大的差距,南方占據絕對優勢,北方處於絕對劣勢。

首先,從讀書人的數目方麵,南北差距巨大,南方學風很盛,讀書人數量多,北方條件艱苦,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生存苦苦拚搏,沒有讀書條件,讀書人數遠不及南方,其次,從學識方麵來說,南方遠強於北方,若是要做確切的比較,南直隸的秀才,到北方參加鄉試,百分之百中舉,北方鄉試高中的舉人,到南方參加鄉試,恐怕連副榜都上不了,最後,從整體學識方麵來說,南方明顯強於北方。

南北榜之爭,明朝初年就出現了,為了平衡南方、北方和中部,科舉考試錄取榜就分為了南北榜,南方、北方和中部的讀書人各自按照名額錄取。

不這樣規定,恐怕北方出不來兩榜進士。

越是落後的東西,越是得不到重視,南方每個村有好多的學堂,而北方好多村都沒有一所學堂,這學識方麵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了。

延安府各地,這些年接連遭遇到災荒,老百姓和農戶都要活不下去了,士大夫也好不到哪裡去,誰還有錢糧拿出來辦學堂,以前有的學堂都關閉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