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古科學精神(科普,本書核心觀念,還是建議看一下)(2 / 2)

而荀子......更是幾乎沒有,說荀子,就相當於把當時皇帝宣揚的皇權的合法性都否定了。

畢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嘛,既然天自有規律,跟誰是皇帝沒關係,人們要做的隻是發現規律,順應規律,利用規律就能活得更好,那皇帝意義何在?

皇帝是老天的兒子這點從何證明?

於是董仲舒說了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皇帝的德行作為會得到上天回應,以此解釋各種自然現象,也讓皇帝是老天的兒子這點得到證明。

之後這種觀點延續千餘年,就再沒什麼荀子的科學精神。

李星洲歎口氣,所謂人定勝天有時不假,但是人定卻勝不了人。

如果當初荀子之學深入人心,那麼將是另外一幅局麵......

人們將崇尚於發現、尋找自然界的規律,然後順應之,加以利用造福人類自身。而不是把什麼天災人禍歸結為皇帝德行。

而因為這種探索深入人心,科技必然會飛速進步,從而衍生各種探索的經驗總結,發展出科學原則,就如奧卡姆剃刀原理之類的,整這科學體係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健全。

這就是科學精神的指導力量。

但曆史沒有如果,曆史沒有選擇荀子。

荀子鬥不過當時的王權,甚至在之後也沒幾個人敢推崇他的學說,連他的得意弟子也背叛了他。

......

說到荀子的弟子也大名鼎鼎——李斯,韓非子。

沒錯,想不到吧,荀子作為儒家,教出了大名鼎鼎的法家弟子。

這本來是件非常好玩的事,儒到法,其實是黑化的過程。

起初孔子生活在春秋,雖然亂,但還可以,所以孔子提倡用愛感化人,雖然他沒直接說人性,但可以基本確定。

孔子覺得:“人性本善”,人性天生善良。

到了孟子,孟子覺得:“人性有惡”,人性中確實有惡的部分,但大多數還是善良的。

到了荀子,荀子覺得:“人性有善”,人性中確實有善良的部分,但多數的是惡的。

到荀子的弟子,韓非子、李斯:“人性本惡”,所以儒家的教化和拯救論是行不通的,隻有嚴苛的王法才能威懾,於是法家開始壯大。

這是一條清晰的先秦諸子被人性逼瘋的曆程,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最後黑化為韓非子,李斯。

儒(指先秦的儒,後來的儒已經畸形為為皇權服務的工具)與法的人性區彆就在這。

儒認為:人性是有善的,還可以搶救一下。

法則認為:救個屁,人性本惡,隻有刀槍棍棒,隻有法律懲罰才是約束人的王道。

......

儒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繼往開來,不斷發展完善,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可惜的是後人多說孔子,少說孟子,根本就不敢提集大成者的荀子。

這就好比儒學1.0,儒學2.0,儒學3.0!

結果後人一看,抱著個儒學1.0天天說,2.0版本不敢提,孟子是個革命派,動不動就說什麼“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樣大逆不道的話。3.0版本更是,要老命,深入琢磨直接令皇權的合法性都給否了。

所以一直到明、清,舉國上下,人們還是天人感應那套,還是抱著孔夫子的1.0版本翻來覆去尋章摘句取悅皇權。

著實令人扼腕歎息。

李星洲其實一開始就有重興荀子之學,引領人們進入對自然科學規律探索發現的時代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