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二章 扶餘意圖(1 / 2)

<b></b></div> 除卻早已經到來的南沃沮之外,這一次前來支援的小國有扶餘、婁挹、濊貊、辰韓和馬韓五個小國。可以說,高句麗這一次是把周邊的幾個小國全都給邀請了,除卻北沃沮素來不與外界交流,也就弁韓沒有接受高句麗的邀請。弁韓的統治者想的也很明白,中原太強大,不是他們這些小國能夠對抗的。再加上他們弁韓處於朝鮮半島的尾端,中原總不至於看上他們那個偏僻的地方。所以,高句麗的使者才把意圖說出來,就被弁韓的國王給轟走了。

卻說這扶餘不是與中原一向交好,為何這次會接受高句麗的邀請,參與到攻打幽州的戰爭之中呢?

說起來,扶餘也並非是臣服於中原,隻是在弱勢的時候與中原交好。一旦國家興盛起來,立馬就跟中原對著乾。要知道,在高句麗還沒有崛起的時候,扶餘才是這周邊幾個國家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

扶餘的創立者東明所建立的扶餘國是個奴隸主所有製國家,建國初期國勢很強盛,統治階級為了滿足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外經常發動戰爭。

西漢時,夫餘首先向東發兵征服了挹婁。但是,挹婁人利用其險要的地形和弓矢,經常起來反抗。“夫餘數伐之,卒不能服也。”從此,挹婁人擺脫了夫餘的統治,夫餘也無法再對挹婁人進行奴役。

夫餘同周邊民族國家的關係中,同高句麗的聯係是比較頻繁而密切的。據《後漢書?高句麗傳》記:“高句麗一東夷相傳以為夫餘彆種,故言語法則多同。”這說明高句麗和夫餘有著密切的文化關係。高句麗建國初期,同夫餘保持了親密而友好的關係。朱蒙王十四年秋八月袱“高句麗朱豪王母柳花亮子東扶徐,扶徐王金蛙以太後禮葬之,遂立神廟。冬十月,朱蒙遣使扶徐饋方物,以報其德。”這一故事,確切地反映了當時夫餘與高句麗的友好關係。

後來,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夫餘對高句麗發動了戰爭。高句麗琉璃王十四年春正月,夫餘王帶素向高句麗派遣使臣,強使高句麗交質子,琉璃王懼怕“夫餘強大,欲以太子都切為質,都切恐不行,帶素患之。”於是同年冬十一月,帶素率兵五萬進攻高句麗,適逢大雪,人多凍死,無功而還。高句麗琉璃王二十八年秋八月,夫餘王帶素遣使高句麗,致書日:“夫國有大小,人有長幼,以小事大者禮也,以幼事長者順也。今王若以禮順事我,則天必佑之,國柞永終。不然則欲保其社櫻,難矣。”對夫餘的這種威脅,高句麗琉璃王自感“立國日淺,民居兵弱”,決定“勢合忍恥屈服,以圖後效”。

於是回報夫餘王帶素曰:“寡人僻在海隅,未聞禮義,今承大王之教,敢不惟命之從”。

此後,高句麗一方麵儘量避免與夫餘的正麵衝突,另一方麵加緊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準備與夫餘的戰爭。琉璃王三十二年冬十一月,夫佘又發兵侵入高句麗,高句麗王派子無恤率兵抵抗。無恤以兵少,恐不能敵,於是“設奇計,親率軍,伏於山中以待之。”待夫餘兵來之後,伏兵突然發動進攻,大敗夫餘軍。從此,夫餘在軍事上對高句麗無法占優勢,開始逐漸處於被動狀態。

高句麗大武神王三年,夫餘王帶素為了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派使臣到高句麗送去了一頭二身的赤烏,但是形勢的發展對夫餘越來越不利。高句麗大武神王得到赤烏後則回報說:“黑者,北方之色,今變而為南方之色。又赤烏瑞物也,君得而不有之,以送於我。兩國存亡,未可知也。”由此可見,此時高句麗已不畏於夫餘的強大,而且還露出了吞並夫餘的意圖,而夫餘卻陷入了被動的局麵。

高句麗大武神王四年,高句麗先發製人,派兵攻打夫餘。翌年,又對夫餘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高句麗軍逆沸流水而上,進入夫餘的領土。當高句麗軍逼進到夫餘王城南界時,夫餘王舉國出戰,但仍未能挽回局勢。在激戰中,夫餘王帶素也被殺死。“夫餘軍既失其王,氣力摧折,而猶不自屈”,重重包圍高句麗軍,終於擊退了敵軍。在這次戰爭中,夫餘雖然擊退了高句麗的入侵,但是失去了大片土地,損失巨大。

夫餘王帶素戰死之後,統治集團內部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發生了激烈的鬥爭和尖銳的矛盾。夫餘開始走向四分五裂。帶素王弟見大勢已去,國家將亡,於是率百餘人逃到鴨綠穀,殺死當地的海頭王,強使其百姓臣屬於己,並且在易思水濱建立易思國,自稱易思王。

高句麗太祖大王十六年,夫餘易思王孫都頭,也終於向高句麗投降。帶素王弟逃跑後不久,夫餘王從弟則對國人說:“我先王身亡國破,民無所依,王弟逃竄,我亦不肖,無以興複”。於是也率萬餘人投奔到高句麗。高句麗把他封為王,並安置在椽那部,以其背有絡文,賜姓絡氏。高句麗的這種作法,使更多的夫餘貴族投奔到高句麗,極大地削弧了夫餘的國力。此後一段時期,夫餘和高句麗的關係,在史籍中兒乎沒有記載。根據《後漢書?夫餘傳》載,“夫餘……去玄菟千裡。”意思也就是說為了躲避高句麗,扶餘遠離玄菟郡千裡之外的地方重新建國。而扶餘自此一蹶不振,高句麗成為這周邊地區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

當然,中原的強大毋庸置疑,扶餘最初自然是選擇與中原交好。隻不過,或許是扶餘興盛起來了,便有些頭昏腦熱的,竟然想要挑釁中原朝廷,不再屈居於中原之下。

夫餘建國之後,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既頻繁而又密切的關係。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較深。如夫餘人食用姐豆,揖讓升降等生活習俗與漢族接近。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漢時,夫餘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芡郡,王死則迎取以葬”。可知,夫餘與漢朝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