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章 劉備決定(1 / 2)

<b></b></div> 徐州下邳城內

在陶謙安排給劉備的府邸之內,此刻,劉備正與麾下一乾人等商議著什麼事,氣氛顯得似乎有些凝重。

劉備右手下方一排坐著文的下屬,分彆是孫乾、簡雍以及糜竺三人;左手下方一排則坐著武的下屬,分彆是關羽、張飛和陳到三人。

陳到原本是陶謙派來協助劉備,其實就是來監視劉備的。可是,陶謙卻是沒有想到,他的昏庸無能已經讓徐州官員起了異心,徐州上下基本已經沒有人指望陶謙了。故而,陳到在與劉備一番暢談之後,了解到劉備的不凡和誌向,便決定跟隨劉備。而至於糜竺,當然是聽從袁常的話,暫時跑到劉備麾下。

自從見到劉備來到徐州,糜竺就對袁常當初說的話深信不疑。因此,便借機跟劉備套近乎,又是送糧,又是送錢的,如今劉備還正處於落魄的階段,對於糜竺這個送上門來的財主,又豈會放過。故而,一來二去的,糜竺便成為了劉備的“下屬”。當然,如今在有了袁常這個變數之後,劉備還想人財兩得那是不可能的事。如今的糜貞可是在北京城,至於會花落誰家,那就不得而知了。

“主公,如今天下大亂,時不我待,主公當儘早決斷,方能在這群雄並起的時代,成為一方霸主,進而趁勢而起,雄霸天下!”

此前,陳到提議劉備將徐州拿下。隻不過,劉備為了維持他仁義的麵孔,並沒有答應陳到的提議,當時還是曹操攻打徐州的時機,故而,陳到也沒有繼續堅持。如今,曹操的大本營兗州出現了變數因而退兵,徐州已經沒有外敵,也該是時候討論接下來的問題。所以,陳到便再次提出此前的提議。

當然,對於陳到的提議,劉備內心之中自然是同意的。隻是,他一直以來維持的仁義,是他賴以生存的根本。在如今的時代,名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隻要有這個名聲在,劉備就不愁沒有人才向他效力。若是劉備現在把他原本的形象給破壞了,日後又有什麼人才會來投效他呢?正如曆史上的劉備,一直都是以仁義作為自己的武裝,於是乎,他能夠在天下群雄之間輾轉。即便是哪一方勢力要對劉備下手,都要顧及到是否會被天下人給聲討,以致於不敢對劉備下手。徐州時劉備沒有趁機奪取徐州,雖然最後是陶謙三讓給劉備,至於真實的內情是什麼樣的,那就無人得知了;而等到了荊州,劉備也是致力於維持自己仁義的形象,沒有奪取荊州,最後,荊州反而是被蔡夫人等人給送到曹操的手上。或許,是經曆過了之前的教訓,麵對益州的問題上,劉備也終於撕開了他仁義的外殼,暴露出她真實的品性,準備鳩占鵲巢奪得益州。當然,最後劉備也成功奪取益州,並且以益州為根基,打下自己蜀漢的天下。但是,有一點卻是不可爭辯的事實,那就是在劉備以武力奪取益州之後,投效到劉備麾下的人才明顯的減少了。除了益州當地的人才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人投效到劉備麾下了。

或許,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一個勢力主都是一樣的德行,根本就不存在什麼仁義。既然都是一個尿性,沒有好的名聲,大家又為何要去給劉備效力。畢竟在當時曹魏是天下最大的一股勢力,怎麼看都比劉備有前途。因此,等到蜀漢建立初期的人才死的死,去世的去世,蜀漢後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麵,無人能夠撐起蜀漢的大梁。反而是曹魏,人才一個接著一個,最終給司馬家篡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拋開諸葛亮事事親為的原因,劉備撕開他仁義的外表,也是蜀漢人才不濟的一個原因。

故而,對於陳到的提議,劉備雖然很心動,卻還是在猶豫著是否要暴露出自己的真麵目,還是繼續維持自己仁義的形象。

拋開仁義的外表,他就能立即奪得徐州,進而以糧豐物足的徐州為根基,再圖謀天下;若是還要維持仁義的形象,他就要繼續煎熬,等待時機。當然,兩個選擇各有利弊,一切就看劉備自己的選擇了。

“主公,屬下以為陳到都尉所言甚為有利!”

作為劉備自小的夥伴,簡雍自然是不願意看到劉備放棄這麼好的一個機會。簡雍一直跟著劉備,當然是因為看好劉備,自己也想著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如今,機會就擺在眼前,若是讓劉備給放跑了,那就不知道又要等待多久的時間了。因此,簡雍自然是要勸說劉備動手,而不是像此前那樣漫無目的的等待。

“主公,如今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在割據,稱霸一方;北有袁紹據青州、冀州、並州,另有袁常占據幽州;南有荊州劉表、揚州袁術和東吳孫策;南麵有兗州曹操,關中李傕、郭汜,益州劉璋,涼州馬騰、韓遂等各方勢力。如今,唯有徐州陶謙老邁昏庸,若是繼續讓陶謙掌控徐州,屆時,徐州指不定會被他耗成何等落魄之地。如今,趁著徐州正是富商林立,糧草充足之機,主公一舉拿下,以徐州為根基。南麵袁術無能,主公亦可趁機奪取;北麵袁紹雖占據青州、冀州和並州三地,然則,以其之力,自然是不能兼顧,主公亦可待機奪取青州。占據三州之地,據地自守,徐徐發展;待各方群雄爭霸之時,主公進可攻、退亦可守,實行遠交近攻之策,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也未為不可!”

“憲和所言甚是有理!”

劉備聽了簡雍一席話,點頭讚同。當然,劉備胸有大誌,能夠建立蜀漢一國,自然也不是什麼無能之輩,對於簡雍說的話,他自然也是清楚的。隻是,劉備既然心中有大誌,自然早就考慮過該如何在亂世之中建立自己的功業。那就是要憑借好的名聲,也就是所謂的仁義之名。

縱觀曆朝曆代,自夏商周,及至春秋戰國,秦漢。能夠長久的存在的君主,隻有表現出仁義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任何暴戾的君主,都不能長久,夏傑、商紂、周幽王、秦始皇乃至於漢朝的桓靈都是因為沒有了仁義的名聲,才會被天下百姓蜂擁推翻。再加上劉備又沒有任何的資本可以依靠,所以,他唯一能夠當成依靠的也隻有名聲。

像袁紹,四世三公的袁家,起家的時候就是一個渤海郡太守,然後因為袁家的名聲,冀州韓馥的冀州生生被袁紹給奪走了;還有袁術,同樣是因為袁家的名聲,而且還是嫡子,更是有不少聲名響亮的文武人才去投效袁術;至於曹操,會比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差一些,但是,在曹操起事之後,還是有曹家和夏侯家的子弟投效曹操。所以,跟這些有身份、有背景的勢力相比起來,他劉備就是一無所有,隻能靠他自己去努力贏得。劉備有些懷疑,倘若他撕開自己仁義的名聲,日後的發展還能那樣一帆順利嘛?

突然間,劉備想起了一件事,看向陳到,詢問到:“叔至,對於袁常此人,你有多少了解?”

“啟稟主公,屬下無能,故而,對於幽州牧袁常的了解,屬下所知不多。”陳到一臉自慚的說道,陳到是搞情報的,對於天下各方勢力都進行過分析和了解,經過對比之後,陳到才選定的劉備。至於袁常,此前並沒有太過出色的表現,然後就跟坐火箭一般,突然就竄上來了,所以,陳到對於袁常的了解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