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章節放在明天發(1 / 2)

如果是陳春陳禦史自己的行為,那可能是年輕人亂來一通;但如果是按照秦式風格紙條的指導行事,那就肯定另有深意了。【,無錯章節閱讀】

故而眾人不敢亂說話,又集體陷入了沉思,陳禦史又為什麼當眾指出嚴嵩手裡有「翟首輔科舉舞弊的證據」?

而作為話題中心的翟首輔,剛才看到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潮出麵時,本來還以為,自己死皮賴臉的不肯請辭,終於熬到秦黨出手相救了。

但轉眼之間,秦黨的陳春卻又跳出來,用更具體的「科舉舞弊」來攻擊自己。

這就讓翟鑾再發完怒之後,也不得不思考起來。

陳春趁著別人「發呆」,趕緊將掉落的紙條撿了起來,若無其事的收回了衣袖內。

再環顧四周後,陳禦史還是對翟首輔大聲道:「下官再次勸說翟閣老,一定要三思!不是每個人都像下官這樣,以忠厚之心待人!翟閣老如果執迷不悟,或許會有大禍啊!」

眾人一時間還是沒有反應過來,就看你陳春剛才的表現,哪點忠厚了?

但聽在翟首輔這個當事人的耳朵裡,仿佛別有一番內涵,似乎在暗示著什麼,這意思是有人不忠厚?

主持人許天官大概覺得留給眾人的思考時間足夠了,就重新開始了,對嚴嵩問道:「陳春說嚴閣老手裡有證據,是真是假?」

嚴嵩還沒琢磨明白陳春的意圖,一時間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應該承認還是否認。

就在這個時候,當事人翟鑾卻站了出來,對許天官說:「不必再繼續問詢了!就按照陳禦史所言,我主動辭官,以化解朝堂紛爭!」

眾人聽到這裡,大都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翟首輔知道主動辭官就好辦。

本次「政治危機」的最大癥結,就在於首輔翟鑾不肯主動辭官,堅持賴在位置上不走。

如今翟鑾辭官,那僵持的局麵就解決了一大半,剩下無非就是走流程,嚴閣老晉位首輔,再增補一個大學士。

當即就有些人感到了好笑,嚴黨裡裡外外的折騰了半天,最後翟首輔卻是被秦黨的人勸退的。

如果這能稱作「業績」,是不是一大半要算在就說了幾句話的陳春身上?

當然,在場的高官沒有傻子,笑完了後,忽然也都回過味來了。

為什麼陳春先提出了「科舉舞弊」,然後又「好心」告訴翟首輔說,嚴閣老手裡有證據?

陳春的真實意思就是告訴翟首輔,如果你還不辭官,嚴閣老就會拿實證來羅織你,你很有可能成為階下囚!

與其那樣,不如主動辭官落個體麵!

按照不搞政治追殺的官場規矩,主動辭官代表著結束一切因果,抵消所有罪名了。

翟首輔作為當事人,最早聽懂了這層意思,所以才會畫風大變突然就辭官了。

大多數旁觀者們醒悟的比較晚,這時候才想透徹點,隻能感慨廟堂人心算計實在奇詭莫測。

這到底是秦黨把翟首輔勸退了,還是嚴黨人把翟首輔逼走了?

但無論如何,他們大多數人真是參與了個寂寞,在自己看懂形勢之前,事情就已經結束了。

就是還有一個謎團沒得到解答,秦黨到底圖什麼?又能得到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連嚴嵩也沒有想通,但他已經顧不上想了。

反正對他而言,隻要翟鑾辭官了就不是壞事,首輔位置已經近在遲尺了!

集議要繼續,甚至接下來的議程更重要,推舉新大學士,以及新首輔出現。

張潮對主持人許天官說:「做事還是先難後易,首輔之事不用著急議論,還是先請諸君推舉新的大學士!」

嚴嵩心裡很著急,但他卻無法反駁張潮。

即便作為首輔唯一候選人,按照政治道德,他也不能公開表現出這種「熱衷」。

所以隻能按捺住情緒,先把新大學士人選敲定。

本來許天官是新大學士的第一人選,但剛才許天官已經明確表示不願意入閣,所以要另外推薦人選。

秦黨很快就提出了人選,乃是原詹事府詹事、現禮部左侍郎張璧,一看就是早有準備。

又是陳春陳禦史開口道:「翰苑詞臣慣以年資為序,張少宗伯久在詞林,勤修好學,該當大任。」

張璧是非常資深的詞臣了,在秦德威剛考中進士進入官場的時候,張璧就已經是正三品詹事了。

而兜兜轉轉這麼些年過去,張璧也隻遷為了正三品左侍郎。

按照詞林規矩,張璧這個資歷算是熬的差不多了,屬於那種有機會就該入閣的人。

秦黨提名張璧,既合情又合理,完全出於公心,無可指摘。

但小人們不這麼想,隻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張璧是湖廣士人的扛把子,秦黨這是要拉攏湖廣勢力,增加己方厚度,以對抗贛、浙、閔了。

其實沒人知道,秦黨那位黨魁的真實意圖,隻是想牢牢抓住張居正而已,若乾年後讓張居正去趟地雷背黑鍋。

但嚴黨顯然也不可能放棄機會,提出了另一個人選,那就是詹事府詹事、輔政大臣、浙黨大老張邦奇。

這個完全在眾人預料之中,對政治局麵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猜得到,嚴黨肯定推薦張邦奇。

嚴黨的理由也很充分,現在是太子監國,張邦奇身為東宮太子的頭號屬官,又是輔政大臣,豈能不入閣?

兩個人選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此雙方立刻就再次戰作一團。就是中立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

兩邊僵持不下時,張潮對嚴嵩說了一句:「做人不要太貪得無厭了!」

名義上兩位閣老為避嫌,都不能出麵推薦人選,所以無法直接下場參與,隻能互相打機鋒了。

張潮這句就是諷刺嚴嵩,又要當首輔,又要提名新大學士,貪得實在太過分了。

沒有秦德威的朝堂,連吵架都是如此無趣,還踏馬的半天吵不出一個結果,純浪費時間。

很多人不約而同的看向陳春,至少他的袖子裡藏著好幾張大紙條子。

陳春果然不負眾望的掏出紙條翻了翻,然後抬頭道:「內閣人數理論上沒有定額,如果舉薦人選爭執不下,那可以全都入閣!」

眾人:「」

這個聽起來有點和稀泥的建議,很不像是某人的風格啊!

但再細想也不是不可以,內閣人數雖然多數時候是三個,但這是習慣,並沒有形成一種固定製度。

多一個或者少一個,影響也不大。如今兩邊僵持不下,雙雙入閣似乎也算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嚴嵩著急說首輔的事情,有點逾矩的率先表態說:「就這樣了!」

秦黨也沒人反對,於是最終結果就是,張璧、張邦奇同時被群臣推舉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