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回收與放權(1 / 2)

此刻,陳嶽察覺到,自己對於木衛五的開發,在規模上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

畢竟木衛五的體量就在這兒擺著,它就這麽大,上邊的礦產和資源就這麽多。

按照之前的規劃,此刻,到了從追求規模轉變為追求質量的時候了。

陳嶽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能力,需要性能更強大的機器,需要可靠性更高,能耗卻更低的設備,需要更快的運輸速度,需要更快的計算速度……

當然,目標的轉變並不意味著以往的努力是在做無用功。陳嶽對此有很清醒的認知。

他知道,追求質量的前提,便是首先有足夠大的規模。沒有規模,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正因如此,在前幾十年間,他才如此大乾快上,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的工業規模提升到覆蓋全星球的程度。

有了這個規模,現在的自己終於有了追求質量的資格了。

於是在新曆76年的新年之後,陳嶽的發展模式陡然變化。

大規模的建設停了下來。從此刻開始,陳嶽基本上不會再建造新的工廠,也不會再延伸鐵路線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點一點的迭代,一點一點的升級。

就像發電廠。

以往時候,可能兩公斤冰托林與相應的氧氣燃燒才能發一度電。但現在,陳嶽追求更高的熱效率。他開始想方設法的提升熱能利用率,力求達到以1.9公斤,甚至於1.8,1.7,乃至於最終用一公斤冰托林就發一度電。

原本的粗放管理模式,以及能用就行,其餘一切都無所謂的“將就”思想,在這一刻被完全摒棄。

陳嶽開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

啥玩意兒?這個零件,會導致精度降低萬分之一?

這沒法用啊,立刻研究製造更高性能的零件。

這個零件可靠工作時間隻有9000個小時?采取另一種工藝製造的零件,可靠工作時間能提升10%,但能耗提升60%?

先把可靠工作時間提上去。能耗?想辦法降下來。

隻要有一丁點的提升,一丁點的突破,在陳嶽極高的執行力之下,這項新技術立刻便會在全部工業場景得到應用。

這可能僅僅是0.01%的效率提升,成本的提升卻可能高達10%。

但陳嶽不在乎。

一次是0.01%的提升,一百次便是1%,一萬次便是提升了一倍。提升十萬次,便是一次全新的技術顛覆,一次工藝和科技上的飛躍。

縱觀人類文明曆史,每一次大的技術飛躍,無不是靠點點滴滴的技術積累而來。

現在,陳嶽也走上了這一條道路。

他知道,想要實現自己遨遊宇宙,複興人類的夢想,這一步不可或缺。

伴隨著陳嶽的精益求精,漸漸的,原本散亂雜亂的工業設施慢慢的規整了起來。

它們有了漂亮的廠房,有了一看就很高科技的外型,內部廠房也沒了亂七八糟的線路,沒了到處亂擺的工具和一看就傻大笨粗的機器人,取而代之的是接近真空的環境,整齊劃一的機器。

大量的老式機器被回爐重造,重新變成了鋼錠與鋁板,然後經由工藝提升之後的鑄造廠加工成了全新的,性能更高的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