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大氣
在這第一批芯片製造完畢之後,陳嶽總結經驗,研究改進,重新調整了一下機器的參數,隨之開始了第二批芯片的製造。
此刻陳嶽已經放棄了原定的6000納米製造工藝,隻想著能穩定的造出一萬納米工藝性能的芯片即可。
一萬納米的芯片看似十分落後,但仍舊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因為在工業領域,有太多的地方其實根本就用不到那麽先進的芯片的。
就譬如一些接近機器底層的控製芯片,它的作用可能僅僅隻是接收一個命令,然後將機械臂前伸、後拉、向左向右之類的簡單控製而已,需要多複雜的芯片?
甚至於一萬納米的芯片都完全夠用。
而,現在的陳嶽,卻不得不將搜集自火星基地的高性能芯片應用到這裏。因為除了這些芯片之外,別的他根本沒有。
如果自己能製造出性能穩定可靠的一萬納米工藝芯片的話,便可以將之前那些高性能芯片全都替換回來,然後用到更關鍵的地方去。
事實上,近期以來,陳嶽已經主動放緩了機器人的製造速度,就是因為芯片儲量不足了。
據陳嶽估計,現今自己的工業圈裏,等一萬納米工藝芯片穩定產出後,至少可以替換當前芯片總使用量的十分之一。
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可以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在一番調整之後,這第二批一千枚芯片,在將良率標準調整為達到一萬納米工藝芯片的性能——它的工藝仍舊是原定的六千納米,但性能僅能達到一萬納米工藝——之後,良率總算不再是可憐巴巴,滿是諷刺意味的零蛋,而是達到了5%。
有五十枚芯片達到了標準。
陳嶽繼續改進,繼續研究,繼續調整。如此反複兩年,陳嶽最終將良率穩定在了55%。
這已經是極限了。受限於儀器硬傷,良率已經不可能比這再高。
折騰了這兩年,陳嶽總計生產出了約兩萬片達到標準的芯片,並逐漸替換到了各種機器設備和機器人的身上,以觀察它們的性能表現,為後續迭代提供依據。
在良率穩定之後,陳嶽開始嚐試著增加產量。與此同時,第二條芯片生產線開始籌建。
這第二條生產線是陳嶽在第一條生產線的基礎和經驗上,全新設計的一條。
這兩年來,陳嶽的工業基礎也出現了一定的增長。各類型工廠紛紛從原本的定製化通用工廠之中獨立了出來,開始實現專廠專用。譬如專門的電線廠,刀具廠,硫酸廠,乙烯廠之類。
原本的電線廠和刀具廠之類涉及金屬的甚至都是同一個廠子。多功能鑄造機又生產電線又生產刀具,效率很低。現在則不一樣了。
工業基礎的增長帶給了陳嶽更多信心,讓他有足夠的底氣去建造第二條芯片生產線。
全新工藝的矽提純廠,全新工藝的濕洗工藝,全新研發的光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