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戍邊策(2 / 2)

終宋 怪誕的表哥 1724 字 2023-04-19

哪怕不敢比霍去病,他也想效仿在安史之亂後為大唐收復河西的張議潮。

「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若說張議潮克復河西走廊是「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到如今,歷經五代、西夏,蒙古,左衽了幾百年那是數都數不清了。

李曾伯不僅是想要這份功業,也是因這想到都覺得沉甸甸的痛、以及沉甸甸的責任。

兩人又說了許久……

李瑕一開始真沒想要吞下河西走廊與河套那麼大的地方。

聽李曾伯一說,他確實有些被說動了。

拿下這樣的戰略要地,對忽必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也確實隻有這最後的機會了。

但他還是很冷靜,提筆在紙上又標註了幾點,沉吟道:「下一個問題是,我們打得下這些地方嗎?打下之後又如何守?」

李曾伯雖是今日才思考這個問題,卻已有了大概的思路。

「若有兩萬騎兵,足以攻打了。這片地域基本是西夏國故地,看著雖大,實則人口並不多……」

說到河西走廊與河套的人口,因大宋基本就沒有占據過這些地方,也隻能依照對西夏的了解來進行推斷。

宋軍對戰西夏,屢戰屢敗,認為西夏有五十萬兵力,再考慮到西夏「無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而來」,那西夏人口最盛時也不過在兩百萬人左右,其疆域雖廣,卻有太多沙漠,人口集中在州城附近。

在這本就地廣人稀的情況下,蒙古對西夏的屠殺,也隻需要用「滅族」兩個字來概括。

河西走廊與河套平原上生存的原本是黨項人。

黨項是一個融合了各部、高度漢化的族群,現在被滅掉了。

被滅掉的意思就是,它已經消亡了,沒有了,整個文明被抹掉了。

除了被屠殺殆儘,倖存的黨項人一部分歸順蒙古,成了蒙人、色目人;一部分逃往中原,成了漢人;一部分南下吐蕃。

至此,整個河西走廊的人口更少,基本都是征發來的探馬赤軍、從草原遷來的牧民、西域通商的色目人,以及闊端一係從各地擄掠來的大量驅口。

「河西走廊地域雖大,卻隻需攻下西涼、甘州、肅州、瓜州等地,即漢武帝所設的河西四郡……」

李瑕一邊聽著,目光看去,見李曾伯的手一直捂在膝蓋上。

想必是年紀大了,今日一下雨,風濕發作。

雨滴打在屋簷上響個不停,李曾伯與李瑕也長談了很久很久。

他們所談的事絕不容易。

也必然麵對蒙古軍隊強烈的反撲。

奇怪的是,對此保持冷靜的是李瑕,而年老體邁的李曾伯反而更有種少年般的衝動。

「活到這把年紀,我已不剩幾年了,用這最後數年為中原將這西北門戶奪回來。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但願生入玉門關。我不同,一世偏安,唯盼能死在玉門關……」

~~

是夜。

李曾伯回到驛館,猶心神激盪,久久不能入眠。

他忽然又想到在臨安時與賈似道的詳談。

為保大宋社稷,除掉李逆嗎?

相比於今日與「李逆」相談的事業,孰輕孰重?怎麼選擇?

是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還是該「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還是該「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還是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漢家男兒的誌向抱負,寫在唐詩裡。

李曾伯乾脆翻身而起,鋪開紙墨,欲寫封書信訓一訓賈似道。

然而筆尖才落,又覺與那江南水鄉裡的平章公無甚好說的。

於是與賈似道說都懶得多說了。

乾脆寫下了一首以往作的詩。

那是在襄陽時經過隆中,借諸葛亮詠誌的詩。

燭光忽明忽暗,李曾伯奮筆疾書,留下一列列金鉤鐵劃的字跡。

「老瞞晚當漢道臥,黑雲觸天月新破。英雄湖海應如響,獨向南陽靜中坐。」

「當時不遇劉豫州,抱膝吟嘯誰為酬?本圖一旅復夏祀,豈為萬戶伸韓仇。」

「……」

「空存遺廟千載後,過者猶知袒為右。嗚呼龍乎如有靈,盍使胡營落天狗?!」

毛筆被擲在桌上。

李曾伯推開窗,向西望去,吐出一口濁氣,頓覺胸襟一闊。

這一首舊詩寫的是諸葛北伐,是復夏祀,是冠裳右袒,是漢道永昌。

多年過去,當年詠的誌向還在……

</p>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