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細節,二是關鍵。
從這兩點出發,就能夠看出,在今天雙打決賽對陣的四位球員之中,波斯皮希爾確實是最薄弱的一環。
天賦也好,實力也罷,不管根源是什麼,但波斯皮希爾所表現出來的欠缺,確實成為打破平衡的轉折。
第二盤中段,高文的擊球處理增加更多旋轉變化,此時,迫切想要扭轉局麵的波斯皮希爾就顯得急於求成,從觀察到判斷,從出手到控製,整個擊球應對的粗糙和簡單就慢慢浮出水麵,再也無處可藏。
一般來說,北美硬地培訓體係出身的球員,往往基本功粗糙一些——相對地,但波斯皮希爾特別明顯。
前後四次,波斯皮希爾都吃了高文旋轉擊球的虧:
三次正手、一次反手。
不是出界就是下網,從根本來說,他對旋轉的觀察和判斷就出現錯誤,連帶著出手擊球也沒有準度。
波斯皮希爾,被自己打敗。
高文以這樣一種方式將波斯皮希爾最後殘存的一點點鬥誌徹底磨平,然後,比賽就再也沒有了懸念。
全場比賽最後一分,也是第一個賽點,頗具戲劇性——
高文發球,索克接發球。
索克眼看大勢已去,於是選擇接發球搏殺,強行側身正手進攻,搶攻一發,居然不可思議地創造出了機會。
一拍搏殺,成功壓在底線之上。
高文,措手不及。
前一秒,才剛剛結束發球,動作還沒有來得及恢復站位。
下一秒,索克的接發球就如同飛彈一般撲麵而來,直接砸在腳邊——
而且,壓線球,因為紅土賽場的邊線材質不同,進一步導致不規則彈跳,反彈的上升曲線容易變異。
高文,狼狽不堪。
倉促之間,高文沒有時間調整腳步,全靠上半身支撐,正手小範圍揮拍提拉,在身側的狹窄空間裡完成一次反彈球的擊打,身體後仰,儘可能增加球拍和網球的摩擦時間,附著旋轉,完成極致擊球。
擊球完畢,高文整個人就好像被氣浪掀翻一般,後仰跳躍才勉強控製住了重心。
網球,劃出一道驚心動魄的軌跡,穿越球場。
然而——
儘管高文竭儘全力進行摩擦,但空間和時間還是太緊湊,摩擦不夠,拋物線也就沒有能夠完全拉起來。
波斯皮希爾的機會。
簡單來說,高文的回球沒有能夠拉高拋物線,這也使得波斯皮希爾得到網前高壓截擊的機會。
193厘米的波斯皮希爾,站立在網前,宛若巨人,一次側身小碎步的調整,他就已經順利抵達位置。
在這裡,他可以高壓扣殺、也可以側身截擊,不同手法都能夠順利完成擊球,難度不大。
但是,波斯皮希爾看了一眼高文的擊球弧線,做出判斷,然後就側身放了過去:
居然!就這樣!放過了!
就在出拍前的剎那,波斯皮希爾完成判斷,又重新收拍,稍稍一讓,網球就已經飛行出去。
顯然,從波斯皮希爾的視角來看,高文的這一拍回球應該會直接出界,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必要冒險。
從拋物線來看,似乎確實如此。
網球,的確朝著底線深區飛翔,而且拋物線全然看不見下墜的跡象,很有可能直挺挺地直接飛出去。
此時,完成接發球搏殺的索克正在上網,腳步還在準備前衝,然後就看到網球宛若羽箭一般飛了過來。
怎麼回事兒?
索克並不在網球的飛行軌跡上,身體往前、腦袋往後,跟隨網球一起轉頭,不由自主就高高跳躍起來——
就好像他能夠附身網球一般,隻需要他跳躍起來,網球的飛行弧線就能夠持續翱翔。
剎那間,時空凝滯。
索克飛起來了,波斯皮希爾也飛起來了,兩個人都處於滯空狀態。
迪米特洛夫正在前衝,高文也正在前衝,兩個人都處於防守狀態。
四個人,四雙眼睛,還有全場所有視線,全部凝聚在網球之上。
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