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總是相對容易的,因為那些規則、那些道理、那些規律全部擺在眼前,如同數學公式一般,簡單明了。【Google搜索.com】
坐在辦公室裡,拿著平板電腦,分析紅土賽場的移動和彈跳,那些變化、那些不規則、那些地雷,說起來頭頭是道,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深入淺出,似乎已經將紅土分析透徹,但實際操作卻是另一回事。
「理解紅土」,從來沒有那麼簡單。
納達爾能夠將「紅土之王」上升到一個全新檔次,恰恰就是因為這份與生俱來的理解和閱讀,無人能敵。
曾經,2006賽季到2007賽季,費德勒曾經在四大滿貫和年終總決賽創造五十四勝兩負的驚人戰績,連續兩年包攬澳網、溫網、美網以及年終總決賽冠軍,但唯一遺憾的就是,連續兩年在法網屈居亞軍——
全部輸給納達爾。
事實上,2006年、2007年、2008年,費德勒連續三年殺入法網決賽,連續三年麵對同一位老對手,但費德勒始終無法逾越納達爾這座高山,甚至在2008年決賽裡的第三盤吞下一枚鴨蛋,毫無還手之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2009年,當費德勒在法網決賽擊敗索德林終於圓夢的時候,瑞士天王雙膝跪地喜極而泣。
就連在電視機前觀看這場決賽的納達爾也同樣是熱淚盈眶,賽後第一時間向費德勒發送簡訊表示祝福。
當然,納達爾是納達爾,那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過,對於每位球員來說,理解紅土都是一門功課。
隻是,這門功課著實太難太難,新生代都不願意好好選修——
不要說「90後」、「95後」的新生代,準確來說,自德約科維奇、穆雷這一批球員開始,就慢慢偷懶了。
一方麵,得益於球拍、拍線、球鞋等等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麵,得益於球員身體素質和訓練方式的配套進步。
這也使得不同場地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球員們往往採用相似的打法,不同場地都看不出明顯區別。
比如梅德韋傑夫,在硬地、草地和紅土的移動方式,幾乎沒有變化,基本沒有滑步,全靠自己的腿腳。
當然,專業人士們也深入分析過,這是可行的,莎拉波娃、小威廉士為代表的強力進攻打法就是如此,她們並沒有根據紅土做出調整,卻也依靠自己的打法登頂法網冠軍,這是時代前進的整體趨勢。
另外,紅土和草地的場地維護方式也越來越先進,粗糙的不確定性正在降低,以至於草地和硬地的區別正在越來越小,也從另外一個方麵給予新生代「偷懶」的空間,一招鮮就能夠打遍天下。
不過,格拉芙的想法,稍稍不同。
紅土球場,典型的慢速球場,蜂窩泥土結構對速度和力量的吞噬非常明顯,簡單來說,力量型球員或者發球大炮型球員們,往往很難在紅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一旦力量不管用了,也就沒轍了。
形成直接對比的是,紅土場地的戰術組合更加多樣更多豐富也更加靈動,非常適合打法多樣化的球員;而且,回合數多,對耐力對腦力對專注等都是嚴峻考驗,更加適合敢於做出不同嘗試的球員。
比如,高文。
格拉芙相信,高文的打法,在紅土球場同樣也可以大放異彩,但前提是,他需要找到自己的理解。
對此,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表示百分之百讚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事情,並不容易。
一直以來,高文就是在硬地成長起來的,典型的硬地球員,突然之間轉換一種場地,擊球、戰術、布局、構思等都需要改變,這等於是打破自己的習慣和規律,僅僅隻是腦補一下,就知道難度了。
而且,從專業角度來看,硬地轉紅土,非常非常困難;反過來,紅土轉硬地,則簡單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