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們,過年了。【,無錯章節閱讀】
印第安維爾斯,不愧是「第五大滿貫」,從話題到人氣再到討論度,全麵爆發,絲毫不遜色墨爾本公園。
而且,在澳網基礎上, 居然還能夠更進一步,這個賽季的男子網壇,真的越來越好看、越來越精彩。
決賽陣容,到底是期待「高文vs拉奧尼奇」呢,還是期待「高文vs費德勒」?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這都將註定是一場刺刀見紅的較量, 足以和澳網決賽相媲美, 聚集所有視線。
等等,和澳網決賽相提並論?如果是「高文vs拉奧尼奇」, 也同樣能夠相媲美嗎?
不見得吧?
事實上,如果拉奧尼奇真的能夠擊敗費德勒闖入決賽,那麼比賽的意義不同,但確實也將創造歷史。
此前提到過,自2005年法網以來,四巨頭就再也不曾缺席過大滿貫決賽,至少一位四巨頭成員能夠躋身到最後階段,這一紀錄一直到2014年的美網被打破,高文和西裡奇在半決賽雙雙爆冷完成會師。
整整十年。
這也是四巨頭巔峰統治的最直觀數據。
大滿貫之外,大師賽也同樣如此。
當然,大師賽的變數更多,四巨頭的統治力明顯鬆動, 再加上四巨頭也不一定全勤參加所有大師賽,這也給予其他球員更多機會。
儘管如此!
自2005年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以來, 十年期間,九十項大師賽, 四巨頭全部都被阻擋在決賽門外的次數, 屈指可數
準確來說,九次。
2005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的巴黎,2006年的漢堡和辛辛那提,2010年的印第安維爾斯和邁阿密。
上述就是全部。
一目了然。
首先,年末的巴黎大師賽,這就是四巨頭統治力最鬆動的一項賽事,前後一共五次四巨頭集體無緣決賽。
其次,2006年和2010年各出現三次——
那是德約科維奇和穆雷都還沒有完成蛻變的年代,四巨頭的說法還沒有出現,男子網壇依舊是二人轉。
但是,德約科維奇和穆雷完成拚圖之後,四巨頭全部缺席大師賽決賽的,就隻有2012年的巴黎這一次。
最後,最後一次四巨頭全部缺席大師賽決賽,那是2012年的巴黎,整整兩年前,又又又是眼熟的巴黎,當時費雷爾和揚諾維茨完成突圍。
所以?
如果拉奧尼奇能夠擊敗費德勒闖入決賽,和高文對壘, 那麼這場比賽本身, 就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也許, 比起去年美網決賽稍稍遜色些許,但這依舊是首場發生在「90後」之間的大師賽決賽。
「四巨頭vs挑戰者」的狂潮,又將更進一步。
某種程度來說,媒體記者們似乎更加期待「高文vs拉奧尼奇」的對陣,畢竟,話題性和討論度更高。
但是……
換一個角度想想,真的有人能夠拒絕「高文vs費德勒20」的上演嗎?
杜拜,這才是兩周前的事情!
高文輸給費德勒,結束賽季不敗金身,從那時候開始,媒體就沒有放過高文,一路刁難一路騷擾一路炒作。
一秒喘息空間都沒有。
而後,從杜拜到奧克蘭再到印第安維爾斯,那些吐槽那些奚落那些嘲諷那些壓力,就沒有停歇下來過。
假設
,費德勒擊敗拉奧尼奇進入決賽,這也意味著,高文迎來一次機會——
要麼,擊敗費德勒,讓媒體全部閉嘴。
要麼,輸給費德勒,讓自己陷入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