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潑天之功(1 / 2)

少年青衣 久之糖 1680 字 2023-04-17

這可是一個皇朝的股肱之臣啊,他們卻站在皇帝的麵前,忌憚著那些世家門閥!

而這些世家門閥的家族子弟的官,都沒有他們的大!

這就是朕的股肱之臣啊,這就是朕的國家柱石,這就是朕的忠臣良將!!

薑元胤心中暴怒,但是此刻卻都沒有發作出來,他明白,忠臣依舊還是忠臣,隻是這忠臣,想得太多了。

白玄閬的戶部不是沒有錢,推行平民學府的國策花費是很巨大,但是這對於國庫來說並不算什麽大事,不至於財政赤字,這隻是借口。

白玄閬真正忌憚的是那些世家門閥,這國策無異於是皇帝陛下在削弱這些世家門閥的舉動,儘管收效甚遠,但是一旦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狗急跳牆,徒生事端,難說得很!

而白玄閬的借口推脫,也是另一種擔心。

江風的商策是實打實的在觸動商人們的利益,那些巨賈商家的利益,也就是世家門閥的利益!

在白玄閬看來,平民學風就好像是慢性的毒藥,即使看得見,世家門閥也不會立馬發作,但是商策,看著雖然利國利民,但是卻有種極大的弊端,這件事一把尖刀,尖刀的鋒刃衝著那些世家門閥的滿腦肥腸,打算來一記狠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世家門閥會很疼,所以商策推行絕對十分困難!

白玄閬是在對皇帝陛下說:

如果江風的商策能夠推行的話,那麽比之更加柔和的平民學府也肯定能更好的推行。

薑元胤聽懂了這話,他淡笑道:“還有人有話說嗎?”

國子監祭酒於在學站出來道:“陛下,微臣有話說。”

“講。”

“若是要開設平民學府,就要有先生,要有在職官員,算上國子監在冊的往年貢士進士,若是要推廣全國,且不論戶部銀錢是否能支持我國子監,就論這些在冊的貢士進士也不足以分配道全國各地!”

“陛下,我大薑皇朝幅員遼闊,大薑皇朝的天下共有十個府道,共有一百三十七個州!在這州府之下又有縣上千!人口戶籍上千萬!而我大薑皇朝在冊之貢士進士,不過二百之數,如何能分配到餘下上千縣,如何能分到餘下百餘州,如何能分到每一個平民學府?”

於在學昂首挺胸,不像戶部尚書白玄閬那樣算計太多,他是真的在思考過這個國策的可行性,這便是一個文人的風骨。

薑元胤聽到這話,也知道於在學是在認真思考過了之後才會發話,神色微微緩和了下來,他道:

“此事朕與太子少傅王庭堅已經有了對策,可在民間招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且還有往年科考落榜之學子,也可以考校之後因此啟用!”

於在學聽到這話之後,神色不由得微微錯愕了起來,他看著薑元胤,欲言又止:“這,這……”

“於卿有什麽異議?”

於在學咽了口唾沫,道:“那些沒有功名在身的落榜學子,怎能,怎能啟用,做我大薑皇朝的朝廷命官,這,這不符合禮數啊!這……”

於在學終究還隻是一個不知道變通的迂腐文人,他聽到皇帝這話之後,有些六神無主的看向了禮部尚書宋聽濤和吏部尚書顏之渙。

顏之渙也有些疑慮的皺起了眉頭。

“陛下,臣有話要說。”

薑元胤淡淡的問道:“顏之渙,你也覺得沒有功名之人不可啟用?”

顏之渙聞言渾身一頓,隨後咬了咬牙道:

“回稟陛下,臣以為,國子監祭酒於在學於大人所言,不無道理!若是因此啟用這些沒有功名的學子,那豈不是荒廢了我大薑皇朝的科舉製度,豈不是亂了祖製?若是因此而亂了祖製,那天下文人豈不是覺得我大薑皇朝的科舉乃是笑話一樁,這樣一來,天下文人誰還會聞風而來,為國效力,科舉一事,豈不是成了廢紙一張嗎?”

薑元胤臉色有些不好看,他有些頭疼的揉了揉眉心,道:“平民學府的官員由當地官府招募,但是受命與朝廷,但是不在朝堂之冊,在當地州府立冊,便不算是在朝堂為官,在學府教學依舊可以科考,此事你看如何。”

顏之渙張了張嘴,但是卻已經說不出來什麽話了,隻能是朝著皇帝一拜,道了一句吾皇萬歲,暗自退下。

薑元胤隨後又看向了禮部尚書宋聽濤,道:“宋聽濤,還有你沒有說話,你想不想說點什麽?”

宋聽濤周圍的幾人都偷偷看了眼他,但是宋聽濤雙目平視,並沒有與他們眼神交流,在聽到皇帝的問話之後,宋聽濤淡淡的躬身行禮道:

“回稟陛下,臣沒有話說,陛下下旨,臣便全憑陛下旨意行事。”

宋聽濤這個回答讓其餘幾個人有些驚訝,但是卻讓薑元胤十分滿意,終於有一個明白人了。

“宋聽濤,你真的沒有話說?若是現在你沒有話說的話,日後你再想說,朕可就不能再給你機會了。”

宋聽濤想了想,猶豫了片刻,又道:

“陛下,臣想問問,此平民學府推行國策,是何人奏表!”

“是王庭堅所奏,你對此有什麽問題嗎?”薑元胤淡淡的問道。

“臣無疑問,臣遵旨,臣定會配合國子監祭酒於大人竭儘所能,殫精竭慮!”

謝知先在一旁小心的偷眼看了下薑元胤,心想皇帝陛下這一手黑鍋推得乾乾淨淨,此事王庭堅肯定參與其中,但是絕對不會是王庭堅提出來的。

至於是誰?謝知先知道,不過就是一個少年郎,這少年郎肯定姓江,但是至於這個姓江的少年郎是誰,謝知先是老狐狸,謝知先不說。

“謝知先。”

薑元胤幽幽的聲音傳來,謝知先當即躬身行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