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嫦娥升空(1 / 2)

第275章 嫦娥升空

10月24日。

昌西衛星發射中心。

一隻衝天利箭傲然矗立。

如果有懂行的人在此的話,就會認出這隻利箭的名字。

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

今天,正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升空的時間。

這一次的升空,所代表的意義極為重大。

這一次發射嫦娥五號的試驗器,用於驗證飛行器能否從月球軌道順利返回,並降落在預定的位置,是2017年前實現探月無人採樣返回的最重要的試驗。

任務艱巨且重要,需要將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體送入月球軌道,再讓組合體返回地球。

這個組合體將會在距離地球幾千公裡的太空中分離,返回器會按照嫦娥五號將要走的路,回到地球,而軌道器也就不要了,變成太空垃圾。

高速返回地球,而且溫度很高,這是兩個難點,需要相當複雜的控製係統。

本次將要發射的飛行器,是2017年以前探月工程最後的一次太空試驗,因為這項試驗風險太大,且沒有辦法在地麵進行模擬,所以也隻會發射這一次。

像是其他試驗,例如說是在月球表麵取樣,在地球上起飛,都可以在地麵上做模擬試驗的方法來驗證可靠性,唯獨這次的試驗項目不行。

所以,這個項目上上下下的無數人,此刻都變得無比緊張起來。

成功了,大家一起慶功,祝賀攻克航天新難題。

失敗了,大家一起總結經驗,下次避免。

不過沒有人會希望失敗,不管是在昌西的工作人員,還是在其他地方的相關人員,都在等著火箭升空。

下午七點鐘。

隨著一道電子倒計時聲響。

火箭點火,瞬間起飛,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拔地而起,並且還在持續加速。

航天局裡,一片歡聲笑語,慶賀第一階段的成功。

唐都。

王東來也接到了來自楊帥等人的電話。

在電話裡麵,楊帥等人無不表達出強烈的自豪榮譽感。

作為這個偉大項目之中的一份子,他們現在看到火箭成功飛天,自然是與有榮焉。

哪怕是王東來,也在這一刻不禁生出一絲自豪之情。

「登月,航天,這一天不會太遠的!」

掛掉電話之後,王東來抬起頭看了一眼天空,嘴裡喃喃自語著。

……

北大。

雷富民臉上有些難看,手裡拿著一份文件在看。

作為國內最為頂尖的兩大學府之一,北大的能量可要比常人想像的還要大。

而身為北大的教授,雷富民也水漲船高地獲得了一些超過他身份的待遇。

就比如此刻。

作為材料學的教授,往日裡並不算熱門。

畢竟生化環材,早已被人稱之為天坑專業。

而作為這方麵的教授,手中的那點東西,自然是不如其他熱門專業的教授。

可是偏偏新能源發展,國家開始重視起來。

所以身為材料學的教授,雷富民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朝著這方麵靠攏。

畢竟,想要研發出性能更高更好的電池,自然是需要更好的材料。

在雷富民以往的科研實驗中,倒也沒少積累這方麵的數據。

此時此刻,就成了他最為重要的東西。

一舉讓他進入了官方的視線。

能夠被唐都市邀請去參加學術研討會,便是一例明證。

而雷富民更看重的則是京城,隻是可惜,等了許久,京城相關方麵倒是並沒有對他發出邀請。

從唐都回來之後,雷富民就在學校裡麵等著,時刻關注著。

於是乎,就得到了手中的這一份文件。

《關於推進新能源行業發展的若乾條措施和建議》

文件的名字起的很樸素,也毫無什麼亮眼之處。

但是作為內行人,雷富民一眼就注意到這份文件發出的單位,以及上麵有多少單位的公章。

這代表著什麼,他很清楚。

作為最高學府之一的教授,雷富民的專業知識水平還是有的,同樣對於這些政策法規有極強的敏銳性。

畢竟,他可不是行業大牛,能夠直達天聽,甚至能夠影響政策。

所以政策和市場等外界因素,對他這個高校教授還是有不小的影響的。

既是為了向上麵申請科研經費,也是為了自家的學術前途。

沒有科研經費,自然不可能會有科研成果出現。

就像是好的科研儀器未必能出網好的高質量的科研論文,但是差的科研儀器想出高質量的科研論文,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同時,作為研究生導師,他還需要帶學生,又需要完成科研項目任務。

人員開支,設備花銷等等,都需要他來操心。

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在高校裡麵,很多學生都會把自己的研究生導師喊成老板,而不是老師。

一字之差,便是天差地別。

手中拿著這份文件,愣神地看了足足十來分鐘,雷富民才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在這份規格極高的文件裡麵,所提到研究方向,並沒有雷富民所擅長的科研領域分支。

提到了鋰電池、提到工藝改革,提到了展望未來技術發展的固態電池等等。

這份文件是雷富民厚著臉,借著北大的名頭,才得到的東西。

在更高層麵的內部,早已成為共識,隻是還不曾公布出來而已。

現在看完這份文件之後,雷富民就要考慮一個問題了。

那就是他該如何做?

是繼續按照自己以往的做法去搞科研研究,還是改弦易張,去研究新的方向。

這個問題並沒有讓他困惑多久,隻是呼吸間,他就有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