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英本想回到台州城,不願意得罪趙文華就逗留在義烏維穩,隻好呆在當地觀察義烏的風土人情了。
趙文華趁戚英聽話沒有回台州城的時間,保舉賈銀當了台州城的同知。
賈銀趁戚英來不及回城趕到了台州城,然後下令解散了民團。兩千民兵被他解散打發路費回家。
季金憤憤不平帶領兩百心腹民兵趕往義烏縣。
柴三要安置一家老小回鄉暫時去不了義烏縣。
這段時間,戚英越觀察越覺得義烏人不同凡響。他們個個身材魁梧精氣神很足是上好的兵源。
他本想在台州地區招募士兵,現在想改變主意在義烏當地招募士兵,但又擔心一個月後趕回台州城,於是不敢放開招兵規模,最開始計劃在義烏募兵一千人。
不過還沒來得及招募,季金帶領兩百民兵趕到了義烏。
季金向戚英訴苦,說新任同知賈銀拿著官職文書,解散了民團,還把和戚英關係要好的副千總們都撤換了,現在整個台州城的權力部門都被賈銀安插了人。
戚英一聽糟糕了,才離開台州城不到一個月就發生了這麽多事情,得趕緊回到台州城去。
戚英帶兵趕回台州城。賈銀不敢明麵上對戚英來硬的,但在暗中處處和戚英作對。
戚英要五更開城門,賈銀下令辰時開城門。
戚英打擊囤貨控製物價,賈銀暗中使喚奸商囤貨,搞得市價混亂民眾唉聲怨氣。
戚英要召回民兵,賈銀派人貼告示勸說民兵報名參軍變成了正規軍享受軍響。
民兵紛紛加入正規軍歸屬到台州官兵名下。戚英能號召回來的民兵不到兩百人。
戚英看到賈銀暗中為難自己,不敢對他動武,也沒有精力陪他鬥智鬥勇,隻好帶領三百多民兵離開了台州城來到義烏縣駐紮。
義烏縣知縣趙大河熱情歡迎戚英。他沒有戚英官大不敢為難他,積極支持戚英在義烏縣的募兵行動。
戚英心想台州城回不去就回不去吧,就呆在義烏當地招募士兵組建戚家軍。
趙文華以為戚英要收幾個月的稅收後才有錢財招兵,看到戚英台州城都呆不下去了哪裏會有錢招兵,要是他招不到兵,收複寧紹台三地就是黃粱一夢,到時他的官位未必能保。
趙文華算計得很精準暗暗高興,哪裏知道戚英搶了辛五郎兩萬多兩銀票,還保管著台寧商會四萬兩銀票,哪裏是差錢的人。
戚英以略高於正式官兵的軍響開始招募士兵。季金幫忙招兵事務。
趙文華打聽得知戚英竟然有錢招兵暗生悶氣,把茶杯打翻。
和以前當教頭時別人作主選兵不一樣,戚英這次招兵完全由自己作主了。
他發現在明朝正式軍隊的兵製中,隊伍內部的年齡差距很大,有老、中、青三代同為行伍的軍戶製,嚴重拖累了隊伍的戰鬥力,而且他們一般習慣當地的生活條件,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調動轉移。
這次在義烏招募鄉勇,他親自把關挑選體格健壯長相樸實的農民充實到隊伍中。
戚英出榜招兵,義烏民眾踴躍應募。半個月後戚英招募到了三千義烏兵。
戚家軍就此誕生了。招募完畢後,戚英首先對士兵們進行思想上的教育,讓他們明白何為忠君愛國,保境安民。
思想教育過後,開始軍事訓練。
戚英分析義烏兵的特點,看到他們械鬥時勇敢無懼但也不愛受約束,開始的時候義烏兵沒耐心軍訓,也不樂意遵守行伍紀律。
戚英針對這個特點製定了軍事紀律,編好隊伍號令,並要求每一位士兵熟記,每日出操前朗讀一遍軍事紀律。
戚英乾勁十足,想訓練出一支能和倭寇打硬仗的戚家軍。
繁體小說網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