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陽賓館吃飯到一半,王艾見到了李俊,於是一笑把他叫過來和同桌的乾部們介紹了一下。不管這傢夥以後是留在本專業還是真的跑去當警察,多認識點人總沒壞處。
家鄉的乾部們很熱情,市高官和市長都在,其實下午的表彰會就開的很輕鬆。王艾雖然已經搬到北京十年了,可和家鄉的聯係從未斷過。不但《遼陽日報》躋身他的「禦用四媒體」之一,北方造紙的四大生產基地之一也一直在遼陽,更為重要的前年從「北方造紙研究所」更名為「北方輕工纖維研究院」的科研機構,也一直在沒太多科研基礎的遼陽。
從多年前王艾和家裡人商定北方輕工走高科技路線以後,這家研究機構的重要性就越發突出。在總體市場空間有限,且民用紙利潤隨著環保等因素越來越低的情況下,要搶占發達國家的市場還要按住欠發達國家的追趕,就必須以高科技為核心。
外人尚且不清楚來自於集團核心發展思想變化在基層的震盪,而如果是在北方造紙工作十年以上的員工就會有非常切身的體會。如今一個生產班組雖然仍然是十一人的配置,但分切、裝袋都已經實現了完全的自動化。往年那些忙碌在包裝台上的「手動工」,如今都已經轉變為看護機器正常運行的「高級工」。
在遼陽市下崗問題最突出的世紀初即便已經研發出了這些自動化設備,但考慮到用人崗位的問題所以並沒有馬上革新。但隨著下崗問題日益平息,機器設備的更新換代也隨之到來。這與集團「終身僱傭製」的潛規則形成了衝突,為了讓絕大多數一線工人跟得上企業的進步,2007年,北方輕工黨高官老金、北方造紙總經理老蔡、北方輕工紀律部部長寶力高、北方輕工市場部部長趙雪梅聯合給王斌、艾小青提交報告,要求辦夜校!
技校沒考慮,因為名聲不好。但一大片自動化設備,工人光知道按電鈕不行,還得知道機器設備的狀態怎麼樣,出問題了該怎麼處理甚至修理,這是以初中學歷為主的工人們難以承擔的,所以必須培訓了。
經過兩位老總的簽字,北方輕工技術培訓班在四大生產基地,伴隨著新設備的革新全麵推開了。這可是企業自己辦學,可沒有防水的可能,考試過關但對機器設備不懂,可是要追究老師責任的。
所以,一時間效果突出。
這邊給工人辦學校辦的挺好,引來了研究所的羨慕,不久研究所也給兩位老總寫報告:隨著輕工業部改為輕工業聯合會,在許多工科大學裡曾經興旺的輕工專業也日益稀少。但同時,根據兩位老總的指示本研究所承擔的科研任務也越發沉重,工作與人才的矛盾越發突出。所以請兩位老總考慮與大學合作,重開輕工業專業,定向為我所提供人才。
如今的「北方輕工纖維研究院」不但是全國最大的造紙、紡織研究院,也是全國最大的輕工業研究院;不但承擔了號稱全國造紙、紡織高科技龍頭的北方輕工的科研任務,還廣泛承擔許多保密科研項目。如防彈衣、如太空衣、如飛彈電路板隔離紙、如3D列印的纖維素……
如今的纖維研究院,可是有武警站崗的!
是連王艾刷臉都不好使的!
所以接到這份報告後,王斌艾小青不敢忽視,親自回到遼陽和研究院裡的科學家們座談,拿到詳細的人才缺口數據和未來幾年科研工作發展方向的人才缺口依據後,回北京向領導請示。最終出於保密、安全以及其他考慮,尤其是在遼陽市委上下積極爭取下,最終選定了由遼陽電大和遼陽師範合併而來的遼陽大學裡開設輕工業專業。
北方輕工的5分之2依然在遼陽,並和遼化、忠旺鼎足而三,成為遼陽市標示性的三大企業。在解決失業人口、貢獻利稅、海外影響、高層重視等等方麵不分伯仲。
可這僅僅是5分之2!或者說,真把依然註冊在遼陽市工商局的「北方造紙」都算進來,已經是遼陽市最大企業了。即便是這5分之2,2009年上繳利稅也占到了遼陽市地方財政一般收入的4分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