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敵人,引導戰場形勢向有利於我方轉變。」張教授難得的插了句話:「我軍作戰,歷來強調機動靈活,本質是戰場主導權的控製,該打的就打、該撤的就撤,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抓住敵人要害,牽著敵人鼻子走,一步步塑造成有利於我方的戰場態勢,從而獲取最後的勝利,國家隊起碼在思想上已經具備這個意識了。」
經過了張教授的解釋,各位領導算是徹底搞明白了這個「體係對抗」的思路是什麼,果然是從我軍軍事思想裡產生的,一說就通!
可過去怎麼就沒想到呢?大概是因為過去沒有人求到國防大學門上吧?
話說,除了王艾上門,一般人你去找國防大學問人家球怎麼踢,得叫人當球兒踢出來!遍數中國足球上下七十年,能這麼想、這麼乾的,除他沒別人!哪怕別人想到了也不敢做,承受不了這種反作用力。別說國防大學給你翻白眼,就是足協那關也過不去,領導就拍桌子問了:你有病啊!
可終究沒人敢說王艾有病,萬一呢?是不是?萬一叫他蒙對了呢?人家是足球第一人、人家是少年天才、人家是博士……兩個!
「我們這個思路的重心是中場,需要一到兩個既有個人對抗能力,也有局部對抗能力,還有整體對抗能力的球員,具體說就是技術、配合、思路全麵過硬的球員,這有點像巴塞隆納的哈維和伊涅斯塔,但比他們更全麵來作全隊的骨架。從我們隊的情況來看,主要就是王艾和陳濤。」老高頓了頓著重說明:「我們的設想是,不論和什麼對手比賽,開場10分鐘內各個局部對抗都要爭取占優,但不是過去那種用各種高消耗的大動作逼迫對手臨時出讓主導權的方法,而是依靠我們球員強大的身體素質,出色的足球意識和經驗,以及紮實的技術來獲取沒有後遺症的,穩健可持續的對抗優勢。這樣一來,就會確定接下來80分鐘的比賽走向,哪怕對手個別球員突然發揮,先進了我們的球,我們也不怕,我們的最終勝率也一定比對手高,高得多!」
「站位什麼樣呢?」年維泗突然開口問道。
「他們的位置隨陣型變化而變化,比如442平行站位,他們就是兩個稍微靠後的後腰,如果菱形站位,就是一個前腰、一個後腰。如果球場形勢變化很快,他們可以轉變角色。陳濤也是各方麵非常全麵的球員,而且他們在一起踢球十二年了,他們配合起來完全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可以自行根據局麵變化臨時調整位置。」
「當他們在中場站穩了以後呢?」年維泗追問。
「可以四麵八方的接應全隊,王艾防守差一點,但陳濤攻防均衡,不論前後左右哪裡需要他們都可以移動過去,實現局部與局部的配合。最終以他們為心臟,以其他人為四肢,變成一個可攻可守、進退隨心,運轉如意,勝不驕敗不餒的體係強者。」</p>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