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眼下還不行,王艾翻開一邊看著,一邊聽老劉介紹。這期刊物,五個人都寫了文章,長的一萬兩千字,短的也有三千字,再加上以前他們的一些舊作,湊了這麼一個八篇論文的「創刊號」。印了一百來本上邊送領導,身邊送朋友,也沒有創刊詞什麼的。不過文章內容很新穎,通常哲學家不怎麼關注社會問題,因為那都是哲學的外延部分了,真正的哲學家研究的都是形而上,抽象領域的東西。而這期呢,特殊,創刊的動機在王艾與白岩鬆的對話以及後來遭到的疾風暴雨上,本質上屬於「不平則鳴」性質的,因而五個人的文章都關切的現實問題,很有針對性,給王艾這一方幫腔的目的很突出。換言之,很有戰鬥性。
而通常來說,直白的文章,愛看的人才多。所以老劉的意思是,有點不夠,可能還要加印。老丁、老金、老楊、老李這幾個不管這些事兒,都是老劉張羅,他就有點總編輯的意思了。
王艾沒什麼意見,經費他已經通過「王基金」那邊讓時文君審核撥付,形成機製了。今天來就是看看,順便給幾隻窮鬼投餵點硬菜。當然也挺正式的答應後續為這個半月刊撰稿。
本來麼,自家的,你不上誰上?再說王艾還有點想法,想把這個東西辦成一個富有戰鬥力的媒體,上邊勾連社科院的嚴肅哲學,下邊用輕鬆行文勾連普通大學生,還要迎接網絡社區時代的變化等等。
六個人吃的開懷,說的痛快。在哲學研究上,王艾屬實是小老弟,可說到媒體創辦,以後的紙媒和網媒並駕齊驅的發行方式等等,這幾人要麼不感興趣,要麼搖頭晃腦,要麼趕緊掏小本子來記。王艾的眼界比這幾個窮酸開闊多了,也為這家眼巴前簡陋無比的小刊物規劃了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步驟。
本質上,他們都是觀點相近的青年學者,這本刊物是他們的觀點和聲音的載體。在「傷痕一代」壟斷的中國思想界裡,這個小小的團隊要發出新一代哲學家的呼聲。沒有王艾的介入,這個想法因為沒錢沒思路,可能就胎死腹中。而王艾介入後,就可能茁壯成長起來。
晚上八點半,除了王艾和老劉之外,幾個人都喝的直晃蕩,王艾把四個人挨個塞進自己的A6裡,讓趙丹開車把他們一一送回家,自己沒打車,和老劉在街上慢慢走著,就一個嚴竹在背後默默陪著。
老劉也不以為意,王艾帶保衛不是一天兩天了,反而和王艾說起了另外一件事:「對了小王,我有個朋友想介紹給你,挺有趣的天文學領域的,有時間嗎?」</p>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