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陳娟奪冠,韋勇麗也飆下了23.69s,刷新了自己的個人最好成績,拿到了一枚銅牌。
她最後反超了越南的武氏香,拿下了個人的亞運會第一枚200米銅牌。
武氏香23.74s決賽殿軍,第四名。
胡比耶娃拿到了23.87s第五。
福島千裏最後居然隻跑出了23.62s,這其中固然有最後反正追不上了就沒有再瘋狂發力的原因。但是即便是她全力追到最後,估計也就是快個0.2s頂了天。
因此這一場,她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她應該發揮出來的水平。
曰本田徑隊對於她的這種表現表示……實在是難以接受。
梁秋平24.13s拿到了第八。
在陳娟上台接受頒獎的時候,亞洲田聯主席卡爾馬迪給她頒獎,祝賀種花家女子短跑項目,也完成了一個人的滿貫。
福島千裏在旁邊,實在是有些不甘心。
兩次。
兩次她都是在PB和賽季實力明明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被莫名翻盤。
這就讓人感覺……十分的沮喪。
她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麽自己在國內跑的那麽好,一到陳娟旁邊就成了這樣呢?
這又不是國際局,不應該才對啊。
事實上,就是她參加國際局太少了,但凡多點,她都會更加習慣“彎道六秒解放”。
畢竟歐米可以做到的,比亞洲可多多了。
有經驗的話,調整起來,也更加的迅速和自如。
可是這裏,福島千裏和曰本田鞋就犯了之前種花家犯的錯誤。
“閉門造車”“出去太少”。
導致運動員即便是有實力,也會在外麵發揮不出來。
一切原因都歸結於“心理素質”不好。
那才是有問題的說法。
事實上這種問題,不僅僅是運動員自己的責任,整個體係和上層都是要負責的。
這才是想要真正解決事情的態度。
而全曰本發行量最大的四家報社,《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原本,全部為福島千裏騰出了專門的版麵,慶祝她阻擊種花家全麵收割短跑獎牌的野望。
結果結果一出來,隻能是全部撤銷。
換上了陳娟的大版本頭像。
……
種花家200米男子女子先後奪冠,引來了網上又一波田徑熱潮。
因為200米相對於100米來說,在亞洲,我們更加沒有優勢。
以往想要拿到冠軍,都是奢望。
甚至比賽之前,曰本隊有些人PB就直接是壓過我們一大截,所以不少人根本就沒有做過多期待。結果……
不僅僅男子拿到了金牌,女子陳娟也破PB,逆殺封王。
讓人實在是意想不到,心情大好。
網上更是打出了《100米200米全部統治!這就是亞洲統治力的標誌!》
這麽說,的確是沒有問題了,包攬男子女子100米200米的全部金牌,你就有資格說這個話。
網絡上關於短跑隊的新聞,自然是最多的之一,其餘人的表現,也在最近即將收官的時候,有了各自發揮————
《女子400欄王行摘銀印度選手問鼎》
《女子標槍種花家雙保險失靈曰本選手破紀錄奪冠》
薛娟以58米72屈居亞軍、李玲威以57米51拚得銅牌,曰本選手海老原有希以61米56奪冠,打破了亞運會紀錄,並且刷新了薛娟保持的今年亞洲最好成績。
女子標槍世界紀錄是捷克選手什波塔科娃-芭爾博拉在2008年田聯總決賽投出的72米28,亞洲紀錄是種花家選手魏建話10年前創造的63米92,亞運會紀錄是泰國選手帕芒創造的61米31。今年世界最好成績是俄羅斯的瑪利亞-阿巴庫莫娃投出的68米89,今年亞洲最好成績是我國選手薛娟投出的61米51。
薛娟曾經打破過世界青年紀錄,她的職業生涯最好成績達到了62米93,本賽季最好成績61米51,怎麽看都是穩的,結果……曰本的老將爆發,以刷新亞運會紀錄的成績拿走冠軍。
實在是……讓很多人都沒有料到。
薛娟自己都傻了,看著成績差點淚灑賽場。
但這就是田徑,這就是競技體育。
曰本隊看到她們終於戰勝了種花家一個項目,拿走了冠軍,實在是高興異常。
而且還是破亞運紀錄的表現,也算是在短跑被全麵擊敗後,緩了一口氣。
《男子十項全能哈薩克斯坦名將衛冕餘兵列第五》
《男子400米欄-印度選手奪冠曰本雙保險僅一銅》
《100米女欄失利!寒國女欄王李蓮京奪冠淚奔領獎台被獎勵全球旅行》
種花家的女欄也在滑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蘇神卻說大家更加應該關注,李蓮京是全場最老的運動員。這說明直道項目上,並不是年紀稍微大了點,就會喪失競爭力。
就隻能夠退役。
《女子5000米薛非衛冕夢碎僅第七巴林選手奪冠》
從這些後麵的新聞你可以看見,很多原本寄予了厚望的奪金項目,其實都出現了多多少少的問題。這就是眼下的大問題,在國內比賽這麽多,其實在國外怎麽發揮實力,一直是問題。
好在蘇神係這邊,頂住壓力,給所有國內田徑選手做了一個榜樣。
當然這次亞運會的整體競爭力變強,也是不爭的事實。
尤其是“雇傭軍”問題,開始漸漸普遍起來。
本屆亞運會的田徑賽場上刮起了一股強烈的“黑旋風”。不少來自非洲的運動員以雇傭軍的身份,代表一些西亞國家出戰。
比如巴林,就開出了月收入1萬美金,子女享受免費教育、按月領取補貼、醫療也免費。除了上學、看病都不用花錢外,奪得國際性比賽冠軍後還能得到約合幾十萬元人民幣的巨額獎金。
這在2010年還是十分豐厚的條件,很多人,尤其是非洲國家的運動員,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