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古代人類的人均壽命一直是30多歲。”
“期間可能因為戰爭、瘟疫等天災人禍的影響而有所波動,但就一直就維持在這個區間。”
“一直到300多年前,工業革命開始,因為科技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生活條件的改善,這個時期人類的平均壽命開始了爆發性的增長,在200多年的時間內,翻了近乎一倍還要多。”
“100多年前,近代的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已經到了80多歲。
“80多年前,聯邦製到來之前,國家製的末期,當時的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已經到達了90歲,而一些特彆的地區的平均值甚至到了100歲。”
“這已經近乎達到了正常生理極限的範疇。”
“在正常的狀態下,我們幾乎不可能活到細胞分裂理論上的極限,120~150歲,或者說不可能每個人都活那麼久,必然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有所損耗。”
“100歲仿佛就是一個坎。”
“在此之前人均壽命一直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波動提升。”
“但是在此之後,一直到今天,我們在科技上的進步相比之前不止翻了一倍,但是壽命卻並沒有增長多少。”
“依然是平均100歲左右。”
“我們生理層麵上的壽命仿佛是凝固住了。”
“有人說這就是極限,在不能調整基因序列之前,無法打破120~150的理論壽命上限之前,沒有辦法打破這個天埑。”
“但也有人提出了另外的說法。”
老師轉頭間掃過我們每一個人,“他們認為基於細胞的分裂,生理的衰老,而決定的生理層次的壽命不是我們真正的真實壽命。”
“以年歲變化而記的壽命計算方法,在今天這個年代,對於生活方式與社會形態越來越複雜的人類而言已經不適用了。”
“真實的壽命必須從多個維度來計算。”
老師伸出了一根手指,“質量。”
“一個人一生衣食無憂,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子女孝順,樂觀向上,反正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完美人生,他就在這種的幸福中活到70歲,然後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死去。”
“然後又有另外一個人從小缺衣少食,在學校遭受校園暴力,工作不順,婚姻不幸,兒女不孝,被打、被罵、被嫌棄,一生與貧窮相伴,最終獨自流浪,孤苦漂泊80年。”
“80歲肯定要比70歲活得久。”
“但是這兩者真實壽命誰的更長?”
“誰的人生更加有重量?”
“或者說直接問你願意選前者還是後者?”
“要是有人說不幸讓人生更加豐富,那我祝你成功。”
老師挑眉笑了笑,伸出了第2根手指,“重量。”
“有兩個人同時生,同時死。”
“其中一個人擁有著當前時代最為前端的知識,並為了擴展人類知識體係而努力,同時他對自己的事業也是充滿了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