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格物致知的精神,格是什麼意思,致又是什麼意思呢,誰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個小手舉起來:“太傅,我知道,我知道!”秦太傅朝那孩子揮揮手:“好,應正來回答這個問題。”(到後麵都會有什麼應什麼應的,但他們名字又不姓應,這點大家不要奇怪,這是像那種學號,來編號的)
這個應正晃著腦袋,說的頭頭是道:“太傅,《大學》裡說了,格物致知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秦太傅點點頭:“你還是背了的,用心了啊,還有其它答案嗎,格,致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時又有一個自稱應亦的童鞋站起來:“從應正的話看來,格應該是探究,追究的意思,而致是取得,獲取的意思,太傅問的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需實踐,自己去探求真理,總的來說,格物致知的精神是,探究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秦太傅放了放手,示意讓應亦坐下:“還有嗎,格物致知還有其它看法嗎?”
“你們說的都很不錯,應晟你認為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這個叫應晟的男孩站起:“古代哲學的認識論命題.朱熹承認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但又認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識不夠完備。隻要通過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對於天地萬物之理就無所不知了。顏元把格物解釋為“犯手(動手)實做其事”,認為“手格物而後知至”,肯定行先於知,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秦太傅鼓起掌來,對著那個應晟笑笑:“那格物窮理又是什麼意思啊!應晟還可以再回答出來嗎,說說你的觀點。”應晟搖搖頭:“太傅,我還得想想。”秦太傅又問應弦:“應弦可以說出來嗎,應晟請坐。”
“《答鄭仲辯》:其無待於外,近之於複性正心,廣之於格物窮理。”應弦說道。秦太傅問:“那你還沒有說出它的真諦,還有其它答案嗎?”應晟這時又舉起手:“儒者出身的李時珍,把精研醫藥看作“格物窮理”工夫。其傳世名著《本草綱目》就是“格物窮理”的結晶和碩果。他在此書的《凡例》中指出:“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致之學”。可見,他把藥品性理的考釋,視為儒家格致之學的一部分。自稱《本草綱目》“雖命醫書,實賅物理”。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在此書之序中亦說:“茲豈禁(僅)以醫書覯(看待)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所謂格物窮理就是要真正明白道理,是悟性在某個問題的具體思考,而不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假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去親身實踐,永遠想不明白中醫的真諦。
秦太傅驚訝的說道:“真是不錯啊,格物窮理這個問題還算難的啊,好了,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大家再見了。”
喬穎總算挨到下課了,喬穎感覺自己要是再聽下去,腦袋都會出問題了,這一節課,喬穎聽到幾個重點詞語和人名:格物致知,和格物窮理,好像她還聽到了朱熹和李時珍,喬穎這節課是上的很失敗啊,她在聽故事都沒聽懂講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