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韓之戰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滅六國之戰的過程中,秦軍攻滅韓國(今河南中部)的戰爭。
名稱秦滅韓之戰地點河南中部參戰方秦國、韓國結果秦軍勝利、韓國亡國參戰方兵力秦:100,000;韓:約45,000主要指揮官秦:內史騰;韓:韓王安發生時間前230年
秦王嬴政在鏟除了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團勢力之後,開始著手統一六國戰爭。首先從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開刀,恰巧此時韓國南陽假守騰獻城投降,秦王遂任命假守騰為京師內史。
秦趙兩軍在肥及番吾作戰中,秦軍先後被殲約10萬人(參見肥之戰、番吾之戰),損失巨大,進攻受阻。但趙軍亦傷亡慘重。於是秦國便按原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將主攻方向指向韓國。
前234年,秦攻韓,韓王安派韓非使秦,秦留下韓非,不久殺之。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接收後秦國實際上卻以該地為前進基地,作進攻韓國的準備。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此戰,秦國用絕對優勢兵力,突然襲擊,將韓國一舉攻滅,占領了地處“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秦滅趙之戰,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國攻滅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戰役。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麵。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接著揮軍北進,為趙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台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第一階段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趙國與燕國大戰,國內空虛之機,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占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楊端和率一軍攻占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九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桓齮又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占領城池。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占領赤麗、宜安兩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南),進攻趙國腹地。趙王急調在北方戍邊抵禦匈奴的名將李牧,帶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大敗秦軍。桓齮奔還。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軍擊敗。但趙軍也損失慘重,隻得退守都城邯鄲(今河北境內)。
第二階段
此後秦軍經過三年休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正當秦軍消滅韓國時,趙國遇到嚴重旱災,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國在穩定占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後,立即轉用兵力於趙國,於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派軍乘趙國大饑之機從兩個方向對趙國發動進攻。王翦率上地(今陝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采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趙王遷庸碌無知、其寵臣郭開貪財好利和嫉賢妒能的弱點,使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遂命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為將。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遷殺死。李牧治軍有方,愛護部屬,在邊防與官兵共同生活、戰鬥多年,頗得士心,被殺後軍心渙散,部隊解體。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西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國在趙地設置邯鄲郡。
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穀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又為秦軍擊敗。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國徹底滅亡。
趙國是戰國後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有一大批軍事將領,如趙武靈王、廉頗、趙奢、李牧、龐煖等,尤以廉頗、李牧最為著名;軍隊也有數十萬精銳之師;趙國因連年同秦國作戰,百姓也十分熟悉軍事。但其君主多為無能之輩,對奸佞之臣言聽計從,長平之戰戰死四十五萬,精銳儘失,即便再有千百個廉頗和李牧,最後也難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