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擺渡、領事館、濟濼小鐵路濼口陳醋、草包包子幾百年來,黃河兩岸的人員物資交流,全部是以黃河渡船的形式進行。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大擺渡”。大擺渡就是大船運送人員物資,這種大擺渡,長約30多米,寬約20多米,專門用來運送車輛、糧食、棉花包等大宗物品。一次大擺渡的運載能力極大,能運送好幾台車輛。而且這種大船,全部靠人力,每次需要30——40個工人。大船在南岸碼頭時,需要2個人在船尾搖櫓,其餘的幾十人在大船的兩側撐篙。由於北部碼頭偏西些,而且黃河水又自西向東流,水流大的時候,大擺渡經常被衝到北岸,偏離碼頭位置,這時候,就需要一些人拉纖。拉纖的時候,船上的船員負責搖櫓、撐篙,岸上的船員就需要排著隊,喊著號子,使勁彎著腰拉纖。經過一番折騰,南岸到北岸時,一般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等到北岸返回南岸的時候,是順程,即使船上有物資,順水而下,也就一會兒就能到達南岸。南岸的碼頭被稱為上關道口,是官渡碼頭,專門運送大的物件和車輛的。向東三四百米的地方,是下關道口,被稱之為民渡碼頭,是一些小船,用來運送一些過往市民和小的物件。北岸碼頭,也不是固定的碼頭。因為,大船衝到北岸後,在哪停下,便在哪靠岸,所以又稱漂浮碼頭。1906年4月,在濟南和濼口的曆史上迎來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件。那就是,連接小清河黃台碼頭和黃河上濼口碼頭的一條輕便鐵路支線正式建成通車,被人們稱之為“清濼小鐵路”。全長六公,把黃河和小清河聯係到了一起。當時的濟南各界群眾,一起歡呼,一起慶祝,這一濟南和濼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件盛事。濟濼小鐵路的開通,使得濼口碼頭更加繁忙。不僅促進了黃河南北兩岸的人員、物資交流。並且,全國各地的糧、棉、農副產品、燃料、建材以及海邊的海產品、海鹽等物品,也通過濼口碼頭湧入濟南及濟南周邊地區。與此同時,濟南本地的民族工業所產的棉布、麵粉等各類產品,通過濼口碼頭,沿黃河西進到濟寧、菏澤、河南等沿黃地區。據1993年出版的《天橋區誌》記載:清末民初,濼口港成為水路、公路、鐵路的貨運中轉站。沿黃5省90多個縣市,所需要的原鹽由此集散。每年棉花上市季節,棉商、花客約3000多人,在濼口港聚集,日集散棉花10萬多擔。同時,濟南的原糧、麵粉也在此集散、中轉。濼口港的繁榮,迅速帶動了濟南經濟的大發展。早在,清濼小鐵路建成通車的兩年前,也就是1904年,德國人在山東建設了膠濟鐵路,濟南正式開埠,成立了濟南商埠區。濟南老城西部,火車站以南,赴長青大道以北,十王殿以西,大槐樹以東地區出現了繁榮的商埠區。濼口的興榮,不但帶動了濼口周邊地區的大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濟南商埠區的開埠和興起,起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從1904年開始,外國人看到了濟南這塊風水寶地,先後有五個國家在商埠區建立了領事館。早在1902年德國就在濟南經二路27號的老市政府院內,開設了領事館。英國的駐濟南領事館始建於1906年5月,在濟南南新街,後來於1914年遷至到經六路緯四路165號,曾經遭遇火災,燒毀了原貌,之後複原修建。1914年10月23日,日本在濟南經三路緯七路的原濟南飯店內,建立了日本駐濟南領事館,也曾經被愛國人士焚燒,現建築完好。美國駐濟南領事館早在1904年美國就在濟南委任了代理領事館,從事領事館的活動,經曆了三次館址遷移,於1918年10月,定址於經七路小緯二路東北角,現建築保存完好。瑞士駐濟南領事館,晚於其它四個國家,始建於1942年1月,館址在經六路緯四路165號的英國駐濟南領事館內。德、英、日、美、瑞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國家之一,他們之所以選擇了在濟南建設領事館,可見當時的濟南在世界上位置的重要性,見證著當年濟南輝煌的曆史和傳奇。日本在濟南設立的領事館,為以後日本侵略中國,侵略山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說是打著領事館的合法外衣,乾著特務的勾當。濟南商埠區的興起,不僅帶動了本土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給濟南這座百年古城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開埠以後,膠濟鐵路以北,濼口碼頭以南,一些有頭腦的濟南人,還有一些在濟南經商多年的外地人,都看中了商埠區的發展後勁,紛紛把自己多年的繼續拿了出來,買地建房,建設工廠。騰老伯說:“說起濼口,不得不說我們濼口的醋和名吃,濟南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老風船的醬油,濼口的醋”,這種說法中的風傳醬油就是濟南釀造廠的“風船”牌醬油,洛口醋就是我們濼口自己釀造的“濼口陳醋”,說起濼口的名吃滕續良老人,顯得格外的驕傲和自豪,他說,他年輕時也在做醋的廠子上過班。洛口醋,以濟南濼口黃河渡口地名俗稱。生產曆史已有二百多年了,特點就是味道鮮美、色乳琥珀,稠濃能夠“掛碗”,要是放上二三十年,不但不會變質,還會濃縮成“醋膏”,這種醋膏用於配藥極為珍貴,要是取一小杯,浸水就能複原一大缸上好的洛口醋。據《濟南市誌》的有關記載:洛口醋,因其選料精致,工藝獨具,陳釀老道,氣味清香,酸味柔美,,食藥兼用,耐儲備用,得食其味著無不交口稱讚,得知難忘。濼口過去有一條叫匯源街的街巷,這條巷形成於清朝時期,街上有劉會嶺創辦的匯源醋坊。有鹹豐五年,18年創辦的北濼口永成醋坊、南濼口信誠醋坊,都很有名氣。南北濼口加在一起,有十餘家醋坊。滕續良老人,當時就在匯源醋坊上班。他說,1914年,匯源醬園的食醋獲得了物品展覽會金獎。1915年的時候,信誠醬園的食醋與坦洋工夫紅茶,還有國酒茅台一起榮獲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世博會前身)金獎,為當時貧積的祖國爭得了榮譽,更為濟南人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成為濟南人和濼口人,津津樂道的美談。也就是說,匯源釀園和誠信釀園都是洛口醋的前身。洛口醋的製作工藝和製作原料,特別講究,主要原料是高粱和地瓜乾。首先,選料是決定醋的質量的基礎。第一步:精挑細選高粱、地瓜乾原料。第二步:清洗、粉碎、烘乾、蒸煮。第三步:蒸煮後,加水拌料釀成酒醪。第四步:稀醪釀酒。第五步:入缸。第六步:扒缸。第七步:淋出。第八步:裝瓶。洛口醋的特色之一,就是稀醪釀酒。特色之二就是,手工扒缸。酒醪加上糠拌麩子之後,就入缸。入缸後,每日不停地人工攪拌,就是扒缸。注意在扒缸時,既不能過熱,也不能完全散熱後在操作。這種扒缸工序,要進行15天,原醋才能淋出。然後,原醋貯入瓷缸陳釀,冬天撈冰,夏天晾曬,要曆經數月甚至一年,最後濾清,裝瓶銷售。陳釀增香是洛口醋特色之三,最好的醋,要經過春夏秋冬四季才能達到上乘的質量,不能急於求成,否則,質量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釀醋,最辛苦的環節就是扒缸,無論寒暑,工人手上都必須戴上鐵指套,每天彎腰低頭翻攪缸的醋料。如果翻攪不均勻,或者漏扒,就會嚴重影響醋的產量和品質。所以,一般的醋坊在挑選工人的時候,都會找濼口的人。因為,來自濼口的工人,都懂得如何下料,適時扒缸。洛口醋的盛名得益於,濼口重要的地理位置。濟南的地勢是南高北低,發源於趵突泉的濼水向北流,與黃河水在濼口地區交匯,這使得濼口的地下水資源非常豐富。製作洛口醋就是用的這樣的水,現在的濼口地區,隨便往地下一打,就能滲上水來,泉水好喝自不必說,而黃河水是活水,營養價值非常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條件,使得洛口醋有了明顯區別於其它醋的特點。18年,清鹹豐五年,黃河大改道占了大清河道,使得本來就很繁忙的大清河,更加繁忙。由於,當時還沒有建造黃河鐵路大橋,所以濼口的地位置成了濟南黃河段最重要的位置,濼口碼頭也就成了黃河下遊最重要的碼頭。南來北往的人在這渡船,東來西去的船舶在這交匯,濼口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集散地。四麵八方的人來到了濼口,都會帶上一點土特產,因此,再加上洛口有好多家製作陳醋的作坊,而製作出來的陳醋,質量好,氣味清香,所以就成了土特產的首選。洛口醋的名氣,就變得越來越大,以至於後來,這就成了食醋的集中製作地。那時候的洛口醋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特點就是前店後廠,製作食醋的作坊很多。久而久之,洛口陳醋也就和“山西熏醋”、“鎮江米醋”等全國名醋齊名了。解放前前,國家貧窮落後,內憂外患,百業俱廢,醋業難興。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也就僅剩下19家醋店作坊。1956年,19家老字號醋坊實行公私合營,組建濼口玉興醬園,有職工64人,當年產食醋38噸。1966年,玉興醬園改稱曆城縣濼口釀造廠,1980年又改稱濟南市濼口釀造廠,隸屬濟南市供銷合作社。不甘示弱的洛釀人,以複興濼口醋業為己任,匯聚全國釀造名師,博彩眾家釀造之長,秉承傳統工藝,引進現代科技,使得洛口醋的產量日增,風味更加益美。1984年,山東濟南洛口醋獲省優部優稱號;1985年起連續三屆榮獲國內行業最高獎——國優銀質獎;2015年洛口醋榮獲山東省非遺名錄和山東省老字號稱號。濼口不但洛口醋好吃好用,並且濼口的名吃還有“草包包子”和“糖醋鯉魚”,騰老伯高興地說道。傳說,最早包子的發明者是諸葛亮。明代郎瑛撰《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亮征服孟獲,命以麵團包肉為人首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中華民族自從發明“饅頭”一說,諸葛亮便被麵塑行業尊為祖師爺。古人對包子和饅頭的區分並不嚴格,直到清朝,麵食增多,人們才徹底把饅頭和包子分別稱呼。清《素食說略》中記載:“以發麵蒸之,曰蒸饃,俗呼饅頭。以發麵實蔬菜其中蒸之,曰包子。”至於民間稱謂,濟南地區四五十年前還籠統地稱為大包子、小包子,其中包括水餃、鍋貼、煎包、蒸包、肉包、菜包、菜團、菜餑餑等,那時候似乎隻有餛飩才是單列的稱呼。經過上百年的市場競爭淘汰,濟南湧現出四大老字號品牌包子鋪,也就是老濟南口頭禪中說的:“要吃一兜肉丸的,就吃狗不理和草包;要想圖清靜,就吃長清大素包;要想燒包,就吃便宜坊的鍋貼。”老濟南著名的四大包子鋪的長青大素包:最早發源在長青縣老城西門,原西門大街49號的趙光和及兩個兒子趙君祥、趙君榮爺仨。長青大素包的特點就是調餡上的秘訣,秘傳的口訣乃是“麻油胡椒麵,粉條豆腐陷,外加生薑片、八角、大料、花椒封包熬出的料汁,還有小磨香油。”蒸出來的包子,香味撲鼻、清香可口。天豐園的狗不理,創始人是師出天津狗不理包子調味師李文誌、閆中元、房漢中等人的魏子衡。還有一個,就是便宜坊的“方便宜人”,創始人是張月祥,主要經營鍋貼油煎包,被稱為濟南油煎包第一人。再就是濼口街上的草包包子鋪,創始人是居住在濼口普利街東口的張文漢。人們稱草包包子一兜肉,雖然肉多,但經濟實惠,鹹淡可口,深受食客們的歡迎。相傳,日偽統治後期、國民黨接收濟南前後幾年間,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草包包子鋪也受到了很大影響,隻能在平淡中勉強維持。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第二天國民黨就派飛機對濟南城狂轟濫炸,很多無辜百姓慘遭不幸,一顆炸彈投中了包子鋪旁泰康食物店的房頂,兩層山牆瞬間傾倒,壓塌了包子鋪,正在鋪房西牆根方桌下避難的張文漢一家五口,除懷孕妻子幸免於難外,其他人均被壓死在牆下。濟南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草包包子鋪重新整修開業。張文漢妻子委托丈夫的摯友何俊嶺和大華飯店廚師繩華泰兩人代為管理,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市政府餐飲服務公司投資重新擴建了店房,增加了職工。如今的“草包包子鋪”曆經風雨滄桑84年,仍然紅紅火火經營在普利街上。另有8家“草包包子鋪”也活躍在濟南市區大街小巷中。濟南四家包子鋪老號,全部創業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代表著濟南、濼口本土包子的最高水準,飽含著老濟南幾代人的鄉土感情。因為曆史的原因,其中一些老字號的發展和傳承麵臨一些問題,若再任其自生自滅,再過幾年,這些老商號很可能會淹沒在商海大潮之中。現在濟南本地80後、90後新生代們,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濟南有狗不理、便宜坊、草包和長清大素包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熱衷於時尚的是燒烤、涮鍋、麻辣燙、比薩餅等,對於老濟南的傳統名吃已經淡化,隻有一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說起這幾大包子鋪,還沉浸在滿滿的回憶之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