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洛口 濼口(1 / 1)

第一章洛口濼口有人說,先有濼口後有濟南。也有人說,是有著古老悠久曆史的濟南,帶動了濼口的發展。我想無可厚非的是那條古老黃河的靈魂,賦予了濼口的繁華與興盛。無論怎樣的說辭,都證明了了濼口與濟南,濼口與黃河的魚水關係。洛口,又稱濼口,在濟南北部,現濟南天橋區的一個地名,是跨越黃河,北出濟南的門戶。同時,也是濟南的一個重要碼頭,也可以說是,濟南交通的咽喉要塞。洛口是古代濼水入濟水的地方,所以也叫“濼口”。北魏時就有“濟水又北流,注入濟,謂之濼口也”的記載。金朝《金史·地理誌》時稱“上濼口鎮”,說明濼口的曆史悠久。也有人,將“濼口”寫作“雒口”,而“雒”與“洛”相通,所以“濼口”也寫作“洛口”。隨著時間的滄桑變化,古濟水演變成為大清河,濼口就占據了兩河交匯的有利地勢,到了明朝時,濼口逐漸變成了繁華的水運碼頭。明代,大清河、小清河水路運輸繁忙、昌盛,濼口建有水路兩用碼頭,極大的促進了當地商業的繁榮。明末崇禎年間,劉敕在他撰寫的曆城縣誌《曆乘》中記載:“濼口鎮,城西北二十,商人貿易之處,膠萊公司駐焉,鵲山高峙,大清東流,樓船往來,亭閣飛甍,誠一巨鎮。”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日用品都是由濼口轉運。濼口還是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的集散地。也有古書記載:“濼口,商業重鎮之地,商賈大賈麋集,菜館酒樓布滿街市,樓船往來,亭閣飛翁。”可見,當時的濼口是多的重要和繁華。當我想把濼口寫成一部小說的時候,心既高興又忐忑,高興的是,濼口作為濟南悠久曆史,燦爛文化的一部分,無論是在濟南人心目中,還是在濼口人心目中,二者都是緊密聯係,密不可分的。當人們把“小濟南”這個稱謂送給濼口的時候,誰能說得清,是濟南人的驕傲,還是濼口人因身在濟南旁邊的驕傲呢!或許都有,或許都沒有,就是一個雅號而已。但是我真的不這樣認為,原因是,我既然和濼口有緣分,我就要把它古今血脈融入進我文字的血脈去,讓我的文字發光、發熱,讓濼口的一些事情永。我決定深入到這個離濟南最近的地方,深入到這個離黃河最近的地方,去聆聽濼口的喘息聲,去聆聽濤濤黃河水的聲音,探索古城古水給濼口帶來的契機和撞擊。我在一個周六的上午,驅車來到了濼口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探尋它曆史的的足跡。滕大伯叫滕續良,是土生土長的濼口人。實際年齡九十多歲了,看上去像七十多的樣子,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口齒清晰。老伴早就在二十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他沒有兒女,孤身一人。自從老伴去世後,本來不愛在大街山轉悠的他,也有了不願意回家的習慣,沒事的時候,就拿著一個馬紮,坐在大街的一個特別顯眼的,又特別安全的地方,看太陽,看風景,看來來往往的人群車輛。當我說明了來意,要在濼口走訪幾天的時候,滕老伯很高興,他毫不誇張的對我說:“年輕人,可以給你這樣說,我就是濼口的百事通,祖祖輩輩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很慶幸,認識了滕老伯。結識了這位濼口的百事通,這位不用花錢的導遊和講解員。不過,隻是來的時候我給老人帶了一箱奶和一些水果。“你貴姓呀!小夥子!”聽到騰老伯這樣問我,我既高興又詫異。難道我還是小夥子嗎!或許在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麵前,即使一個五十多歲的人,也要被稱之為小夥子或者說是年輕人,不是因為你自己長得真的是那年輕,我感覺主要的是,老人會說話,懂禮貌,這也或許是老人長壽一方麵原因吧!“老伯!我姓範,以後你就叫我小範吧!我和過去一個在你們這生活過的鹽商範家是一個範。說不定,五百年前,要是按輩份論起來,我們還是一家子呢!”聽完我的回答,老人地笑了。“老伯!你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濼口人,你是希望你們是叫左邊三點水,右邊一個各的洛口呢?還是左邊三點水,右邊一個樂的濼口呢?”被我這一問,老人好像有點詫異。“我基本沒有啥文化,就讀了三年私塾,就不再讀了,你好像是在說繞口令考我嗎!”老人一改剛才的高興勁,顯得有點生氣的樣子。我連忙解釋道:“大伯,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是想問問你們這些當地人,更喜歡讓你們的地方,寫字的時候,寫哪個字,更高興一點!就像我,我娘從小就叫我老臭,不叫我大名一樣的道理!我更喜歡更多的人,不叫我老臭,而是叫我範祥龍一樣。”聽了我的解釋,老人說:“我希望我們是帶有樂字的,不是帶有各字的名字。因為,樂字是高興、是歡樂;各,這個字是各奔東西的意思,各奔東西不就散攤子了嗎!”我微笑著說了句,“對呀,老伯,你說的太好了。”也許是,我的幽默和老人拉近了距離,我和老人就十幾分鍾的交流,就成了熟人。於是,滕續良老人,便滔滔不覺得給我講述了濼口的過去······“黃河就在我們身後,靠著我們家這近,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岸邊,我真的不知道,它是怎來的,光知道是從西邊天上來。我看你是個文化人,今天你就給我說說黃河的事吧!行嗎?小範!”“好吧!老伯!我就給你說說,黃河的事。”我掏出了一支煙,又問老伯,“剛才,我也忘了問問您老吸煙嗎!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沒事,我不吸煙,雖說喝點小酒,但是也喝不多,就是二兩適中。小範,你以後喊我大爺吧,別叫我老伯了,我還是聽著大爺舒服。”“好的!大爺!”我以後就喊你大爺。我雖然抽煙不厲害,但還是點燃了一隻香煙,猛吸了一口,然後,兩隻鼻孔,冒出了兩隻煙柱。“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彥拉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是原來的認識,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了,真正的源頭已經被發現了,它在青海省的腹地。據說源頭有三個,一個是紮曲,一個是約古宗列曲,第三個是卡日曲。其中呢,第三個源頭卡日曲有五個碗口粗細的泉眼,即使是夏季,也還是泉水旺盛,不會乾涸,這才是黃河的真正的源頭。源頭的黃河水很清澈,直接可以喝。”聽了我的解釋,能夠看出來,老伯很高興。他終於明白了,天天守著的黃河,是這樣發源的,緊接著他又問我,為啥源頭河水那清澈,而到了我們這,就是黃色的渾水了呢。我就給老人說了,那是因為黃河經過黃土高原,被衝刷下來的泥土,經過幾千的奔流,來到了我們這,就把泥沙沉積了下來,所以,我們濟南段的黃河,就成了地上河。“小範呀!你還真行,知道的還真的不少呢!今個,你不要笑話我,讓人家知道了,一個生活在黃河岸邊幾十年的黃河人,不知道黃河真正的來龍去脈,真的會讓人笑話。”“大爺,你不能那樣說,我知道黃河的大概模樣,但是我可不知道濼口的來龍去脈呀!各有長處,各有千秋。”顯然,老人對於我的解釋,很滿意······快要中午的時候,我給老人說,要出去一趟。不一會功夫,我就出去到了外麵的小賣部,買了一個燒雞、豆腐皮,花生米,還有兩瓶二鍋頭白酒。“小範,你太客氣了,你不出去買東西,我也不會讓你餓著,中午,家有啥,就吃點啥。”說著,老人拉開了冰箱的門子讓我看。麵還真的是,各種蔬菜和肉類,滿滿的。“小範呀,說實話,現在吃喝是沒有問題,就是有點孤單。”“大爺,那,我以後,就有事沒事的,就來你這拉呱,行不?”“好啊!歡迎呀!”老人高興地說道。不到二十分鍾的功夫,老人就把我買來的酒肴,弄到了盤子。另外,他又從冰箱拿出來一個水果罐頭,四個菜齊了。他說,他不愛喝二鍋頭,除了度數高之外,主要是那種味道,他不習慣。於是,他拿出了用十斤塑料桶裝的純糧食酒。他說,別看是塑料桶酒,但是幾十塊錢一斤,一點不比原瓶酒差。“大爺,你說的這話,我信,我也嚐嚐你的純糧食酒。”其實,我在家也喝這種純糧食酒,不過我不能說實話而已,有時候,善意的謊言,還是有用的。為了讓老人高興,我隻能說嚐嚐這兩個字了。按理說,我開車真的不該喝酒。萬一酒駕,那就要揍了醋了。我讓老人給我倒上了,二兩半的茶杯的一半。老人,理解的說:“小範,你開車,我不會讓你喝太多,一兩酒吧!”“好的!好的!大爺,咱們邊喝邊聊!”也許是老人喝了點酒的緣故,話多了起來。雖然沒有太高的文化,但是說起來話來,一套一套的,就好像講解員一樣,可以用滔滔不絕來形容。也可能是,老板去死的早,長時間沒有了傾訴的對象,今天遇到了我,就找到了可以傾訴的人。“濼口這個地方,早在金代時就屬於濟南曆城老縣。到了明朝的時候,就改成了雒鎮。清朝時,雖然叫了一段時間的雒鎮,後來又改成了濼口鎮。民國以後,也就是1912年以後,先是設了濼口區,不知道是咋回事,後來又改成了濼口鎮,仍然隸屬於老縣曆城管理。解放以後,先是成為由濟南市的直屬鎮,後來又劃屬市郊區,,再後來,又成立人民公社,風風雨雨最後成立了現在的濼口街道,屬於了天橋區管轄。”通過老人粗略的講解,我大概了解了濼口的過去和現在。我不禁感慨道,百年濼口,風雨滄桑啊!如果說黃河影響著濼口碼頭的繁華興盛,那濼口村居民社和濟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無論是街道布局,還是生活習俗等都有濟南的影子。過去,匪患猖獗,為防止匪患,保民平安,濼口仿照濟南府的樣子,修建了城牆。修建時,采用土夯石砌成了高七米,頂寬四米,城牆上麵各有垛口,城牆外設有圩子壕,壕外是沼澤鹽堿蘆葦地。由於,濼口一麵的城牆,緊靠黃河而建,也就是三麵城牆一麵大堤的格局,所以,整個城牆布局成“月牙狀”,俯臥在黃河的南岸。因此,在濼口的大街上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歇後語:濼口街的圩子牆——少一麵!濼口城牆設了四個門:東門叫經海門,站在東門上,向東可以遠遠看到東麵的大海。東南門叫瞻岱門,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東南門上,可以看到遠處的泰山。西南門叫普藥門,人們沒事的時候,站在西南門上,可以望見附近的藥山,據說經常遠看藥山,可以保全家身體康健,平安吉祥。西門,也就是濼口鎮的正門,正衝著鄰村小魯莊,西門是出入濼口鎮的重要通道。人們說,黃河發大水時,隻要把東南門、西南門囤住,再大的黃水,也進不了街。至今,濼口的主要街道,都有著濟南的影子。像濟南有條“天橋塘子街”,濼口也有一條“濼口塘子街”。濼口的街道有:上關街、中關街、下關街、朝山街、奎文街、楓林街、太平街、花園街、泉子街、進士街、斜路街、九曲街十八巷,還有民國初年曾設鹽業稽核命名的所街,有順治年間秦、關、範三大鹽商結盟之地三義街和義和巷。所以,濼口鎮的街巷有被稱之為“三十六街套七十二巷”的說法。濟水也被稱為大清河,19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大海,濼口就成了黃河上名副其實的重鎮。隨著黃河航運的發展,向東沿著黃河的軌道,可以直接通到大海;上及魯南、河南、陝西等地。鎮上集市貿易興盛昌達,店鋪林立,濼口被當地人稱為“小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