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能夠掌控東漢朝政,離不開宦官勢力的支持。張讓與何家聯姻後,兩者組合成為利益共同體。在何皇後毒殺王美人不被廢黜,宦官勢力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期間,何家與宦官勢力有著明顯的分工,何進掌握軍權負責武力威懾,擅長政治鬥爭的宦官勢力,就負責後宮與朝政。兩者相互依存,形成穩定的結構,隻要何皇後與太子的位置不變,他們的地位也不容易動搖。所以吸收黨人力量這步棋,顯然是何進把事情想簡單了。不論他是想振興東漢,還是想借用黨人的力量平衡宦官勢力,都是理想脫離現實的表現。與黨人水火不容的宦官勢力,對黨人的危險有著天然的敏感。所以袁紹帶著黨人加入何進陣營,在宦官勢力眼何家就不再是他們穩定的依靠,即使張讓與何進是姻親關係,也不能改變這一點。何進的行為,就是在自家後院放了一把火,直接讓何家與宦官勢力的合作解體。意識到危險的宦官勢力,為求自保,隻能向另一方宮廷勢力董太後傾斜。董太後是漢靈帝的生母,王美人被毒殺後,董太後收養了劉協。因此董太後與何皇後的婆媳關係,本來就比較緊張。加上宦官的推波助瀾,這種矛盾很快就被擺到台麵上來了。此時的何進還沒有意識到,棋手和棋子的位置已經對調。他用來平衡宦官的棋子袁紹,已經坐到棋手的位置上,而何進包括整個何家,都將成為袁紹的馬前卒。而在袁紹的棋局,何家就是清除障礙的炮灰。接下來的一切,也都按著袁紹的布局展開。袁紹先是告訴何進,董太後已經和宦官勾結,即將對何家展開報複行動,並勸說何進不要進宮。袁紹年輕士人偶像與黨人領袖的風采,加上捕殺蹇碩保住太子,這件事情上展示出來的能力,都讓何進佩服不已。所以這時的何進,就像萌新遇到大神一樣,是從內心仰慕袁紹的。所以他絕對信任袁紹的判斷,也就留在禁衛軍兵營,連漢靈帝的葬禮都沒去參加。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如果董太後要對何進不利,就要有人去盯住她。而何進兄弟進宮都太危險,於是袁紹的兄弟袁術就出場了,袁術帶著兩百虎賁兵來到後宮,以代替宦官保護何皇後和皇帝的名義,軟禁了董太後。袁術帶兵進皇宮,一定是經過何家同意的,可見這時候袁紹已經成為何家的主心骨。被軟禁的董太後,自然不願坐以待斃,於是與何皇後展開爭論,並揚言要讓侄子、驃騎將軍董重去殺何進。隻是揚言而沒有實質行動,說明在董太後看來,自己與何皇後的矛盾隻是家事。至於說要殺何進,更多的是婦人之間爭論時,隨口說出的狠話。可驚弓之鳥何進不這認為,棋手袁紹更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於是就有何進、何苗兄弟和太傅袁隗聯名上奏,請董太後回清河老家安度晚年,同時免去董重的驃騎將軍職務。當天晚上,袁紹就帶兵殺進驃騎將軍府,接下來對外宣布董重自殺,董太後意外身亡。這的太傅袁隗,是袁紹的叔父,在185年因病被罷免,又在1**漢少帝劉辯登基後,被任命為太傅。從表麵上看,何進短期內消滅了準備改立太子的蹇碩,又清除了政敵董太後、驃騎將軍董重,而且隨時可以消滅宦官勢力。實際上是袁隗成為太傅,袁術掌握了皇宮兵權,何進成為袁紹的傀儡,言聽計從。在何進把臟事狠事做儘時,袁家也張開了網等著坐收漁利。袁家還可能,是以獻祭何進的方式收獲果實,把所有的血腥都算到何進頭上,然後袁家乾乾淨淨的接手東漢。為了推動棋局,袁紹給了何進畫了一個大餅,消滅宦官勢力獨掌朝政!這張大餅明顯的不合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政治講究的是平衡,反對勢力存在時,自身的團體才會抱團,而反對勢力的攻擊,往往是可預見、可控的。如果完全沒有反對力量,這個團體內部的矛盾就會爆發,這種矛盾往往不可預見、且不可控。多數人都是貪婪與懶惰的,即使內部矛盾沒有爆發,自身團體在失去監督後,也會迅速的腐敗,直到被曆史拋棄。可來自新手村的何進,看一眼大餅就被炫蒙了。他授予袁紹“假節”和“專命擊斷”的權力,逮捕官員不用向上級請示。又讓反宦官人士王允,負責京都內外的行政司法。還進宮勸說何皇後,建議徹底清除宦官勢力。被袁紹洗腦的何進,自然是激情彭拜的。可後宮的想法卻和他不一樣,一直以來都是宦官勢力在幫助他們,又對袁紹、王允、曹操等人一無所知,她們不敢想象在沒有宦官勢力的京都,自己會是怎樣的境遇。在這種未知的恐懼下,也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清晰判斷,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何太後的妹妹(也是張讓的兒媳婦)、包括何進的弟弟何苗,以及許多部署都明確反對消滅宦官勢力。當時有許多的忠君愛國之士,加上太院不斷的培養治國能臣。如果當時何進能果斷的清除宦官,然後袁紹為首的黨人能夠平穩的接替外戚權力,即使何進不放手最後被獻祭,東漢依舊有機會延續下去。因為黨人之間會形成新的平衡,曹操、王允等人都是把治國放在首位的,即使袁家一手遮天,也會有所顧忌。可惜曆史是沒有如果的,何進清除宦官勢力的建議被後宮反對後,袁紹下了一步險棋,直接讓局麵失控。這步險棋,也直接把畸形的東漢,帶入野蠻時代。在野蠻時代,東漢君權徹底瓦解,忠君愛國誌士報國無門,他們在各個軍閥勢力之間徘徊著,他們流離失所無枝可棲。正如曹操短歌行寫的那樣:“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