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的【小絕課堂】,小絕將會給大家粗淺的講解一下討董聯盟。
三國曆史中的(其實還不到三國,隻是東漢末年,姑且也叫三國曆史吧)的討伐董卓,這一段故事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不論是看書的,看電視劇或者看電影的,都了解過不少。
小絕本人在玩三國類遊戲的時候,也喜歡從討伐董卓的年代開始玩。
那麽,討伐董卓是從何時開始,又從何時結束的呢?
據史書記載,討伐董卓的真正年代是從公元189年12月開始,至於結束的時間,則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小絕在此就不多表了。
那麽,討伐董卓的發起人到底是誰呢?
有些人說是曹操,有些人又說是袁紹,當然,還有些人,比如說小絕,就將《穿越之極限奇兵》中的這一部分情節定義成了其他人。
至於是誰發起的,其實並不重要,重要是參與的人是誰,那些人參與了。
《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包含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來自《三國演義》,說明一下,作品相關重在分享,不存在抄襲一說,請不明白的童鞋自行腦補)
對於《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十八路諸侯,諸位應該也很聽過是吧?除了一些在《三國演義》中沒多少筆墨的,其他的諸如袁紹、曹操、陶謙、馬騰等等,是不是都很熟悉?
而小絕要說,《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沒這麽多?
首先,遠在西涼的馬騰就不可能出現,從西涼到達洛陽,先不說路程遙遠,就是軍糧,都不一定跟得上,東漢末年,涼州並不比冀州徐州荊州富庶,總體來說,隻能算是勉強在溫飽線上掙紮,因此,馬騰不可能冒著打著打著沒糧食可吃的尷尬來討伐董卓;
其次北平太守公孫瓚也不可能出現,公孫瓚雖然很勇猛,但是那個時候,他還在忙自己的事情,根本沒工夫顧得了討伐董卓,響應一下可以,但要是派兵啥的,公孫瓚沒有,曆史上也沒寫;
第三,劉關張。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多數人對於討伐董卓時劉關張的出場頗有爭議的。《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作為公孫瓚的隨部一同出現的,繼而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無不體現出兄弟三人的英雄蓋世。但實際上,在討伐董卓的聯盟軍中,大放光彩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一直在打先鋒軍的孫堅,另外一個,則是曹操。至於“溫酒斬華雄”的事,其實是孫堅放冷箭把華雄射死的,當然,小絕喜歡孫堅,更喜歡忠義的關二爺,所以在《穿越之極限奇兵》中,小絕安排二爺發了一記冷箭,也就是因為這一冷箭,讓孫堅找到了空隙,一刀將華雄斬於馬下了(呃~劇透了,嗬嗬,請看正文的“汜水關之戰”吧);那麽既然“溫酒斬華雄”是子虛烏有的,那“三英戰呂布”是不是也是杜撰的呢?
其實不是。
“三英戰呂布”其實是有的,隻是那“三英”由劉關張三兄弟換成了孫堅的部將:程普、黃蓋、韓當。
OK,人員大致上給大家介紹到這裏,那部署問題呢?
討伐董卓聯軍的部署,也比較有意思。
史書上記載,聯軍的駐紮地叫做“酸棗”,那麽,酸棗又是個什麽地方?如果按照現在的地方來確定的話,究竟在哪裏?
小絕厚著臉皮翻了翻書,查了查百度,走了走穀歌搜搜必應,在得到了統一的答案後,得出酸棗的最終地點,即:今天的現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
那麽,當初到底有誰駐紮在酸棗呢?
《三國演義》中是聯軍所有人,而史書上記載的就不是了,首先,盟主袁紹就沒有在酸棗,所有的部署,全都是來信帶話式的瞎擺呼,因此,聯軍在酸棗天天喝酒作樂,也不足為過了。大家試想一下,作為老大,不坐鎮前方,反而窩在後麵,其他的聯軍同盟能給你好好乾嗎?
袁紹不在酸棗,那在哪裏?
據記載,袁紹當時是在鄴城(這個字念ye,四聲),具體的小絕就不引書文了,大家可以查一查《三國誌》。而酸棗主要駐紮的人,別的小絕不能亂說,曹操那是必須有的。
到此,整個討伐董卓的聯盟軍就明了了。小絕做個小小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