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雖然有三十多個國家,但真正的強國,也隻是這八個而已。
最先接到萊亞王後信件的,是大喜國、大得國和大衣國這個三個跟大筏國接壤的國家。
其實,燕軍滅掉大鷹國的消息,他們也都已經收到了。
隻不過,燕軍滅了大鷹國之後,又順手滅了大愛國,然後再進攻大筏國,使得這三個國家暫時沒把這事當做頭頂大事。
可萊亞王後的信件來到,倍述燕軍的實力之強,手段之慘,登時就讓這三個國家坐不住了。
尤其是大喜國,地理位置頗為尷尬。
因為一旦大筏國被燕軍滅掉之後,大喜國就跟西洲各國失去了聯係,隻能跟大浦國相輔相成,陷入燕軍的四麵包圍之中。
所以,大喜國的國王立即召開國會,商議對策。
一番商議之後,大喜國決定出兵十萬。
十萬兵馬,說實話不算多。
但是,要知道大喜國和大浦國的疆土麵積加在一起,比大筏國還略遜一些。
又因為是半島的位置,人口自然也略遜一些。
大筏國的兵馬,曾經也不過是四十多萬,大喜國和大浦國加在一起,自然也就是是四十萬左右。
兩國的情況大概是三比二的關係,也就是說,大喜國的兵力約莫是二十五萬左右,而大浦國的兵力約莫是十五萬。
大喜國得到大筏國的求援之後,能夠出動十萬兵馬,絕對不算少了。
與此同時,大喜國又派人將此事告知大浦國,希望大浦國也能出兵相助,共同抵禦燕軍。
萊亞王後的書信,同時也到達大得國和大衣國的國王手中。
事關西洲的生死存亡,大得國和大衣國的國王也不敢怠慢,放下了昔日的恩怨,各自派出兵馬,援助大筏國。
大得國出兵十五萬,大衣國也出兵十二萬。
這麽一來,再加上大喜國的十萬兵馬,大筏國就獲得了三十七萬的外來援軍。
而大筏國內部,還有十八萬兵馬,以及正在招募新軍中,整體實力立即暴增。
得到三國都派兵支援的消息,萊亞王後自然是大喜之極,微微鬆了一口氣。
上一次的八國聯軍,之所以戰敗,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遠距離作戰,無法增兵。
二是國家雖多,但各國所出的兵馬並不多,合一起也就是二十多萬。
所以啊,這一次就完全不同了。
五十多萬兵馬不說,而且是本土作戰,不管是糧草,還是後續的兵源,基本上都有保證。
為了以防萬一,萊亞王後還給不接界的大敖國和大妹國去了書信,請他們也出兵相助,爭取一句將燕軍殲滅,包圍西洲。
萊亞王後相信,西洲對燕國的戰爭一旦開啟,當大敖國和大妹國得到斥候匯報,知道燕軍的厲害,估計就會出兵了。
而蕭逸呢,占領了南部一些城池,一番屠戮之後,並沒有快速北上,而是在南部這些城池盤旋著,等待著大筏國的反擊。
蕭逸相信,大筏國一定會反擊,不管反擊的方式如何。
如果大筏國還是分兵而來,蕭逸就會一路一路地將大筏國的軍隊吃掉。
如果大筏國是集中兵力而來,蕭逸就會利用飛禽斥候的優勢,牽著大筏國大軍的鼻子走,磨其銳氣。
這樣做,不單單能磨其銳氣,更是可以到處攻城略地,損耗大筏國的實力。
一旦等萊亞王後沉不住氣,準備分兵四麵圍堵之時,就是蕭逸各個擊破之時。
繁體小說網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