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細作來報,燕軍除了攻遼的二十萬兵馬之外,燕皇又集結了十萬兵馬。
蕭逸就準備從這十萬兵馬身上下手。
畢竟,大燕國的疆土極大,人口極多,都城燕都又在大燕國的腹地之中。
若蕭逸再用圍困燕都城的辦法,便是孤軍深入,便會有陷入燕軍重重包圍,以及糧草補給供應不上的危機,不是明智之舉。
而這十萬燕軍一旦出問題,足以能證明一點,燕軍的補給之路就被夏軍給切斷了,那麽樂鴻就隻有退兵一途。
於是,安頓好了盛京的事情之後,蕭逸便提兵北上了。
有丹頂鶴小白,以及小鷹和小金雕,蕭逸對三十萬燕軍的情況了如指掌,連斥候都用不著。
古代打仗,因為沒有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斥候的作用就太重要了。
敵我雙方,都會派出大量的斥候,探查對方的情況。
而這些斥候,自然也會交鋒。
所以,一旦一方得知對方探查到另外一方的斥候,就知道對方要出兵了,或者有所圖謀。
對於樂鴻這樣的老將,自然也會派出大量的斥候,探查盛京到大遼國的各條路線。
而且,探查的路程之長,足足有四五天的路程。
這樣的話,就能提前兩三天得知對方的兵馬情況。
樂鴻,作為大燕國名將,作為東洲名將之一,在斥候的運用上,自然更加爐火純青。
同樣,大燕國的第三波十萬兵馬,主將柳孝彬也派出大量的斥候,探查往盛京方向的各條道路。
柳孝彬是皇室之人,是大燕國皇帝柳軍天的堂侄,也是一員身經百戰的虎將。
蕭逸沒有派出斥候與對方的斥候交鋒,而是在獲得對方斥候探查的各條路之後,避開了這些道路,選擇了急行軍繞路的方法,也就成功避開了對方的斥候。
而柳孝彬派出的斥候,一直沒有遇到夏軍的斥候,就給了劉小兵一個假象,認為蕭逸沒有打算救援大遼國。
柳孝彬這樣認為,不單單是因為燕軍的斥候並沒有遇到一個夏軍斥候,更重要的是,大遼國太子耶律虎擺了蕭逸一道。
兩國同盟,一方擺了另外一方一道,就意味著聯盟的破裂。
至少在大燕國皇帝柳軍天而言,這事換做是他,鐵定不會出兵救大遼國。
而不但柳軍天是這樣想的,甚至於連樂鴻和柳孝彬也是這樣認為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大蠻國的疆土不可謂不大,哪怕是除了東遼之地,也有一百多個州。
蕭逸新克大蠻國,必然會先行安撫民心。
而且,大蠻國各地,必然會有反抗大夏國的事情發生,蕭逸肯定不能在後院著火的情況下,卻還要出兵幫助一個叛盟之國。
有這麽三個原因,柳孝彬就認定蕭逸不會出兵了。
可即便如此,柳孝彬依然沒有放鬆警惕,斥候的數量不減。
畢竟,對於十萬兵馬而言,打仗差幾個斥候根本不影響全局。
尤其是,進入大遼國境內之後,在跟樂鴻的斥候碰上頭之後,柳孝彬就徹底放下心來了。
這一路,也沒有夏軍的斥候。
己方的兩路之後,已經徹底打通了樂鴻大軍與柳孝彬大軍之間的通道。
這麽一來,柳孝彬就徹底認為,夏軍真的沒有出兵,於是便加快了趕路的速度。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摩天嶺,就是這麽一個地方。
經過摩天嶺,必須要走過一條山路,一條五十多裏長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