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信念(2 / 2)

臨走之前,朱元璋把張一凡找了去,還帶著朱鏡靜和他兒子,另外還叫了太子朱標和太子妃以及朱雄英,算是一場家宴。

表達關心之餘,朱元璋也表情嚴肅地交代張一凡道:“你到了北方之後,但凡有兵事,一定要知己知彼。出戰之前,想派幾百人規模的精銳騎軍去了解敵情,抓捕俘虜,審問清楚了再行動。如果不清楚情況的,就不要輕易有動作。特彆是看著一些可能會誘人的戰果,也一定要慎重,有可能會是陷阱,一定要搞清楚了再決定……”

他的這些交代,在原本的曆史上,馮勝領二十萬大軍出征時,也這麼強調過。

對於這些合理的建議,張一凡自然是立刻就答應的。

朱元璋似乎是話多了一點,有點像絮絮叨叨的老人了,還在那說道:“你做事還算穩重,到了北方之後,一定要約束老四,不要衝動,他會聽你的。你們兩個,一定要爭氣,給老朱家爭氣,懂麼?就算沒有大勝也沒關係,至少要保證不敗,特彆是不能大敗。你要知道……”

張一凡認真聽著,他知道,臨走之前朱元璋的交代,都是他的人生經驗,很是寶貴,不能不聽。

朱元璋這邊,嘮叨完了北方戰線之後,又給張一凡說道:“糧田歸公分配法,今年是一定會在全國推廣的,特彆是湖廣地區,我都重點盯著。相信那些土司領地內的百姓也能聽到風聲。我打算等到明年,就對雲南動手。”

原本的曆史上,好像也是明年對雲南動手的。張一凡心中如此想著,便對朱元璋說道:“父皇,如果土司願降,可以讓他們來京師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一定不能讓他們繼續當土皇帝!”

“嗬嗬,我知道的。”朱元璋聽了,便笑著說道,“這些事情,你都不用操心。我告訴你這些,隻是讓你知道,明年朝廷的重心,還是以雲南為主,重在收複。北方那邊,你們先備戰,以穩為主,知道麼?”

聽到這話,張一凡便笑著回答道:“父皇放心,我去了北方之後,會先到軍營看看,如果有好的想法,我也會提出來的。不準備好的話,我肯定會勸四哥不會衝動的。”

“好,好!”朱元璋聽了,很是滿意。他之所以要張一凡跑去北方,其實也不是指望張一凡去領兵打仗,而是發揮張一凡腦子聰明的長處,看看能不能又爆出什麼好點子來,增強朝廷在北方的實力。

張一凡趁著朱元璋高興,便又馬上建議道:“父皇,北方備戰,西南要發動戰事的話,糧草物資肯定要不少。我覺得不用客氣,與其苦一苦我們大明百姓,不如讓南洋那邊多進貢一些糧食,哪怕我們買也行。這個事情,可以讓香山縣那邊去做,不用費什麼力氣的。”

朱元璋聽了,表情認真起來,想了下點點頭說道:“這個可以。”

說到這裡,他轉頭看向朱標,吩咐道:“這個事情,你去辦吧!”

“是,父皇!”朱標聽了,連忙答應一聲。

之前在香山縣“走親戚”的時候,他其實就已經讚同妹夫的觀點了。此時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當然不會拒絕了。

又聊了會,到了家宴末了,張一凡想起一事,便誠懇地看著馬皇後說道:“母後,平日裡要是沒事的話,也可以在宮裡鍛煉下身體,固定時間活動下,能微微出汗是最好的……”

他可不敢建議馬皇後在宮裡跳廣場舞,但是意思是一個意思,就是鍛煉起來,保重身體。

按照曆史記載,如果他在北方待得時間久的話,很可能回來看不到馬皇後了。

說真的,馬皇後是真不錯,並且對朱明王朝非常重要。她的年齡不算老,能活久一點的話,對於大明以及大明百姓都是有利的。

當然,對張一凡一家子,也同樣是有利的。

太子妃原本都不在了,可如今不也還坐在對麵笑嗬嗬地和自己媳婦在低聲說話。張一凡就希望,馬皇後的命運也能被自己這個蝴蝶翅膀給改變。

馬皇後聽到張一凡非常關心她,便笑著答應,心裡很是舒服。

這個女婿,是真得不錯!

對此,朱元璋自然也是看在眼裡,欣慰在心裡。

家宴之後,張一凡終於踏上了北去的征途。

他的隨行護衛,除了朱五等規定駙馬、侯爵能帶的十二名之外,朱元璋又給他配了一個小旗的錦衣衛校尉。

這一次,就沒有帶其他人了,大牛二牛都結婚了,留在柳家村,玻璃廠有鄭敬學管著,還有朱標站在身後,也不用操心。

一行二三十個大男人,先是坐船沿京杭大運河北上,然後再騎馬趕往北平。

一路上,越往北方,張一凡就發現,人口越是稀少。不像江南這邊,十幾二十裡遠,就差不多一個村子,而是有時候,一天都不見一個村莊。

有的時候,還能看到一些斷壁殘垣,該是很多年前有過村落的模樣,但是毀於戰火了。

張一凡不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上記載,1381年,也就是明年洪武十四年的時候統計,河南土著人口達189.1萬人,河北土著人口達189.3萬人,山西土著人口達403.045萬人。

這裡的土著,是指在當地的百姓,而不是從外地遷入的百姓。

由此可見,中原地區在元末明初的戰事中,人口損失之大。

也是這個原因,前幾年的時候,鎮守北方的徐達,就把山西的人口遷往北平附近,要不然的話,河北人口統計隻會更少。

看著沒有多少人煙的平原,看著那些斷壁殘垣的村落,張一凡心中不由得下定決心,一定要儘早掃除北方之敵,讓北方的太平早日到來,如此才能早點讓北方休養生息,恢複往日的繁華!

帶著這樣的信念,張一凡一行人在半個多月之後,終於到達了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