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大善舉(2 / 2)

這個時候已經是深秋,廣東這邊也沒什麼農活。因此,很多外縣的人,都還留在香山縣找機會。特彆是那些想來當兵的,結果沒當上兵的,一聽縣衙出的這些告示,哪怕沒有戶籍遷入的一條,但凡有錢賺,便也都立刻報名了。

香山縣這邊轟轟烈烈的新政,猶如一塊磁石一樣吸引了周邊縣的人,都來香山縣找機會。

原本偏僻的香山縣,一下就熱鬨了起來。

於是,食宿這兩塊,慢慢地就先火起來了。有些腦子靈一點的,看到了機會,便開始做這些人的買賣。

就在這個時候,駙馬縣令又出了一道公告:設立香山縣錢莊。

這又是一個新鮮事情,頓時引發了所有人的討論。

“你們聽說了麼?駙馬爺又出新招了,這次最是新奇了!”

“什麼新奇,快說來聽聽!”

“駙馬爺設了個錢莊,說是把錢存到那錢莊裡,不但不收保管費,而且還給你錢,就相當於是錢莊借你的錢,要給利息。存一貫錢,一年就能多給你五十文呢!”

“什麼,這是真的麼?駙馬爺這是怎麼想的,這虧本的買賣也做?”

“駙馬爺是沒錢了麼?不可能吧?”

“還有,還有,我們香山縣的百姓,可以從這錢莊裡麵借錢,但是,這個利息絕對不高。以前馬如海那借錢,借一貫錢,一年就要還兩貫錢。但是駙馬爺這個錢莊,借一貫錢,一年要還的利息隻需要一百五十文錢而已!”

“真得麼?還有這個好事?”

“……”

錢莊這個,真正發展起來,還要到明末清初。不過如果追溯起來的話,唐宋就開始有了,叫做櫃坊。但是這個櫃坊經營的業務是代客商保管金銀財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時,憑帖(相當於支票)或信物提取。和後世的錢莊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了,如果隻是放貸的話,華夏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但是,在古代放貸的年利息,很多都是百分之一百,就連官府也有做過這樣的事情。

比如,隋唐時期,朝廷設置了一種叫“公廨本錢”的專款用於官方發放貸款,其職能有點類似於後世的銀行。公廨本錢由由各州令史經管,借出五萬本錢,每月收取利息四千文,年息約達100%。

一直到北宋王安石變法,出了一個青苗法,是一期五個月的貸款時間,利息是20%,算起來就是年利息48%。

按理來說,這個利息相比以前,那是要低多了。但是,架不住底下執行的官員各種亂搞,比如強行放貸,你沒這個需求也要你貸;還有,給你加各種手續費等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放貸算到了政績裡麵。最終導致了放貸亂相,最後被迫停止推行《青苗法》。

但是,張一凡這個錢莊,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肯定不會強迫,香山縣百姓不管是借或者貸都是自願。

第二,存款年利率是5%,借款年利率是15%。其中,古代是沒有存款利息,反而是保管費;而借款利息,也是史上最低的。

張一凡這個錢莊,同樣得益於大胖子馬如海。因為這個錢莊的出爐,絕對又是損害豪強的利益,是豪強所不願看到的。恰好,香山縣的豪強,被張一凡給一網打儘了。

這個錢莊的本金,就是朱元璋臨行前給張一凡的一萬貫錢。

不過,錢莊設立之後,打聽怎麼借錢的多,但是存錢的,卻是沒人問津。

普通老百姓,家裡也沒幾個錢。哪怕這個時候駙馬縣令的威望高,也還是沒人來存錢。

這種情況,讓分管錢莊事務的朱鏡靜,就有些擔心地說道:“凡哥,如果按照這麼下去的話,我們錢莊裡麵的錢,會越來越少的,指不定到最後無錢可貸了!”

一開始的設計思路,張一凡當然有給朱鏡靜說過,變保管費為給利息,就是為了吸引百姓手中的錢,從而能讓錢莊賺這個利息差。

可如今,隻有借沒有存的話,這個借錢生錢,就無從談起了。

張一凡想了下,便對朱鏡靜說道:“這樣,以後縣衙的支出,包括所有人的俸祿,都走錢莊。給他們開立賬戶,讓他們去錢莊領錢,不領的話,就是存在錢莊了。隻要有榜樣在,以後存錢的人就會多起來的。”

說到這裡,他想了下又說道:“錢莊裡再定一個活期利息,就是存了之後隨時可以取的,按年利率1%算好了,不夠一文錢就沒有。”

這麼一來,要存三十六貫五百文到錢莊,這樣每天就能多一文錢。或者存一貫兩百文錢,一個月才多一文錢;

不過香山縣內把馬如海團夥一網打儘之後,剩下的都是平頭老百姓而已。能存三十六貫的,估計一個都沒有。

但是,香山縣老百姓可以存定期,隻要20文存一年,就能多一文錢的,這個就多了,一個月打工收入就有了。

張一凡這個縣令開局,大開大合,各種新政一起出來,真得是花錢如流水。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又要感謝那個大胖子了。

如果沒有他的錢,縣衙沒錢,還要倒貼錢,那張一凡隻能一步步地走著。

可如今不同了,相當於大胖子盤剝了香山縣那麼多年的錢,都成了張一凡的底氣所在。

這不,眨眼間,他又新出了一個布告,又一次引發了轟動。

“駙馬爺又出新招了,這次可是大善舉啊!”

“快說說,駙馬爺又乾啥事了?”

“駙馬爺出布告說,將會拿出一千貫錢,在大年二十七開始,連續三天舉辦識字比賽。隻要是香山百姓,皆可參加。《千字文》知道吧,從中抽取字來考你,隻要能讀出來就獎勵一文錢。每個人隻有一次機會,讀出多少個字,就獎勵多少文錢!”

“哇,那我要是全認識,豈不是過年就能白得一貫錢了?”

“那可不,不過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會寫自己的名字!”

“這沒問題啊,這個好啊,那得趕緊去認千字文才好了!”

“誰懂千字文的,得趕緊找人教啊!”

“沒事,駙馬爺還說了,每個坊都都會派人過去,固定一個時間教千字文的。”

“對了,駙馬爺還說了,隻要是香山縣戶籍的都可以參加,無論男女老幼!我覺得吧,一家子買一本是最好的,全家人一起認,然後說不定大過年的,就有不少錢可以領了。就算到時候輪不到,那不也是給自己長學識了不是!”

“對對對,就是這個理!”

“駙馬爺是真得好啊,竟然拿出了一千貫錢來做這個事情!活菩薩!”

“……”

縣衙的司吏、典吏,幾乎就是香山縣認識字的全部了。他們被張一凡指派到了十一個坊都,每天一個固定時間教千字文。不要求解釋字的意思,隻要求能讓老百姓認識這個字,能讀出來。

他們這些人還會攜帶臨時加急印刷出來的《千字文》,成本費多一文的價格賣出,其中多出來的一文錢就歸這些賣書的司吏、典吏所有,就當是教書辛苦費了。

對於這些司吏、典吏,還有一個激勵,就是最終哪個人負責的區域所識字的獎勵最多,他們就有對應名次的十貫、五貫和一貫錢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