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第一百四十七章 沈爹升職加薪……(2 / 2)

可惜這個想法一直被她爹壓著。

沈四伯是老實人,卻也是那種最固執最難搞的老實人,他覺得自己一家的好日子都是侄女姝娘帶來的,他們無以為報,隻能儘量做好姝娘安排的每一件事,不給她添麻煩了。

姝娘讓青娘來店裏乾活,就是用得上她,她現在說不乾就不乾,能不給姝娘添麻煩嗎?

沈四伯堅決不答應,沒有任何商量的空間。

他這個老實人認定的道理,像青娘這樣能說會道的都毫無辦法,她想大概也隻有堂妹姝娘能說服她爹。

可是連爹這一關都過不去,青娘也擔心是自己不識好歹了,不敢去找堂妹說情,就這麽安安分分在店裏乾了兩年。

直到開第三家分店的時候,管人事的徐力看她各方麵能力不錯,有意培養她當下一家的副店長,提前找人談話,覺得自己心思不在這上麵的青娘才猶猶豫豫說出心底想法。

徐力還是比沈四伯和青娘更了解沈麗姝,甚至不需要提前請示沈總,當場表示青娘的想法不錯,想乾就去乾,店裏人手問題不必擔心,畢竟都開了這麽多店,人手自然是提前準備好了,老家那些表兄弟現在基本都薅來打工了,倒也不缺青娘一個。

他還興致勃勃表示青娘如果手頭資金不夠,可以來找他拉投資。

徐力這麽說,是因為知道先前老沈家買房時,沈四伯和青娘也出了一大筆錢,他們畢竟還沒正式分家,沈四伯他們也更樂意一大家子住,老沈家搬進城的時候他們也樂嗬嗬搬回去了。

當然先前買的房子也沒賣,那已經在青娘名下了,青娘不想賣,便讓牙行幫忙找了租客。

跟買房的大手筆比起來,每月這點租金都可以忽略不計,想也知道青娘手中必然拮據,至少是不夠她在城內搞小生意的。

可惜徐力看好青娘的項目,她對自己更有信心,既然能賺錢,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感謝過徐家表哥,轉頭就去找叔叔嬸嬸,並成功說服了叔叔沈家旺,拿到一筆啟動資金,雷厲風行的趕在夏天到來之前把冷飲小店開起來。

汴京人們有多愛飲子瓜果,再沒比沈麗姝和小夥伴們體會更深的了,因此還沒到秋天,青娘的小店就收回了成本,降溫後果斷改賣熱飲和糕點小吃,生意持續紅火,到年底給她爹的分紅,已經超過肉鋪一年的分紅了。

把沈麗姝和她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他們大多是對青娘的行動力和成果表示震驚,對她出去單乾這件事本身並無意見。

這畢竟是個人的選擇,而且就跟徐力的想法一樣,以前她巴不得把周圍稍微有點潛力的小夥伴,都扒拉到自己團隊培養,是因為創業當初吃夠了人手不夠人才更是沒有的虧,隻能自己頂上,小身板吃夠了打童工的苦,當然要吸取經驗教訓。

不過這麽些年下來,小夥伴們在她的大棒加大棗的訓練下,就是頭豬都該開竅了,更何況是一群年紀小、學習能力和可塑造性都不錯的少年人?

他們的區別隻不過是開竅早晚而已。

如今絕大多數小夥伴拎出來都能獨當一麵,不說立刻勝任店長副店長,至少領班組長收銀之類的人手不缺的,這就已經很可以了,青娘出去單乾也影響不到他們開分店的計劃,當然是隨他開心。

至於跳槽出去的青娘選擇由他們燒烤店帶火的奶茶等一係列產品做主打,沈麗姝也很無所謂。現在滿汴京做餐飲的商家,有幾個不模仿他們賣奶茶的?還不如讓青娘把錢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至少人還帶上了她爹娘一塊賺錢。

沈麗姝甚至不介意青娘打著“小郎君”同款奶茶的旗號宣傳,畢竟她剛開店沒啥人脈資源,需要用到的冰和牛奶都是直接從燒烤店“進貨”,原材料都一樣,吹同款沒毛病。

後來看青娘乾得有聲有色,她還給了幾個甜點配方,都是她想吃又太麻煩,燒烤店做不了的,剛好讓青娘鼓搗出來,順便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有了獨家產品,青娘的小店立刻更上一層樓,也因此在短短數月時間,業績趕超林大舅經營幾年的肉鋪。

總之還是那句話,沈麗姝看好堂姐的潛力,她未來的成就不會止步於一兩家,老爹一早給她投資,完全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但青娘畢竟是才十幾歲的真少女,而不是她這種偽蘿莉,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她爹娘的投資遠沒有到真正收獲的時候。

眼下的這些分紅,隻能算是添了一門進項。

沈麗姝知道,爹娘如今的收入與日俱增,可是家裏的各項開支也跟著水漲船高,能給新來的秦老師定下一十兩年俸,大概是夫妻倆看在往後而咬牙決定的。

家裏養了三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讓他們明白了這裏頭的道道,對講究的人來說拜師禮尤為要緊,何況秦舉人自身的前途和秦叔叔的麵子都要照顧在內,馬虎不得,因此這一十兩束脩,需要跟將來給老師三節兩壽的節禮紅包掛鉤,寫作一十兩,翻個倍恐怕剛剛好。

這還沒算秦舉人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

以當下的物價,一年下來怕是要五六十兩銀子的。

可以想象爹娘內心多麽的肉疼,畢竟夫妻倆還準備攢錢買房子呢!

老爹說了,他們可以跟著閨女住大宅子,弟弟們也能一起生活,但往後大弟一弟他們長大成家,總不能也帶著妻兒都住阿姊的宅子,更何況她弟弟這麽多,怕是也擠不下,所以還是要趁現在乾得動,多賺點錢給兒子們賣婚房。

沈麗姝當然是舉雙手雙腳讚成的。

她可以幫忙養弟弟妹妹,可不能幫他們養老婆孩子,爹娘提前準備起來也不錯。

總之堅持一個原則,弟弟們啃老沒關係,隻要不啃姐就成。

爹娘如今總算是體會到她當初的煩惱了,生這麽多兒子,賺多少錢都不夠花呢。

再說回秦舉人的待遇,也是因為沈家旺夫妻倆老覺得手頭拮據,才會把包吃包住這種條件拿出來,希望對方能感受到他們家的誠意。

京城居大不易,在老房子生活多年的他們是深有體會的——搬進有水井有院子、甚至還能躺在院裏曬太陽的宅子之後,大家才意識到生活可以有多麽美好。

而秦舉人即便舍得把一半的俸祿拿去租房子,恐怕也隻能找他們家當年那種屋子,他還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總要安頓在近處方便照應,可不敢住到外城去。

索性自家還能挪出兩間空屋子讓秦舉人安置,往後吃住也和他們一大家子,自家省下一些銀錢,秦舉人也免去洗衣做飯等雜事的困擾,可以安心教學並為他自己往後的會試做準備,也算是雙贏了。

秦舉人果然感受到了沈家人的誠意。他也曾趕考進京,知道這邊的行情,親自看過沈家的宅子後,便帶著一雙兒女住進來了。

他為人也確實如秦叔叔說的那般,品格高尚,此後便踏踏實實帶著兒子和新收的學生做學問,對於一人不偏不倚、傾囊相授。

而大名為沈君殊的沈三弟同學,也很快和他的師弟秦與澤玩到一塊,難得來一個同齡還不用自己喊哥、反而要規規矩矩喊自己師兄的小夥伴,小家夥可得意了,很是積極的儘著地主之誼,在不用念書的時候帶小師弟走遍大街小巷,使其漸漸淡忘了過去,順利融入這個繁華熱鬨的汴京城。

至於女兒錦娘,秦舉人則是在考察過沈家人品家風的一個月後,才鄭重將其托付給沈徐氏教養。

錦娘比弟弟大點,但也還是個六七歲的小娘子,正是需要女性長輩細心教導的時候,沈徐氏無疑是最合適的對象。觀她照顧丈夫孩子、操持家務十分賢良淑德,身邊剛好還有個兼任女管家的李娘子,據聞以前教過沈徐氏母子讀書認字,如今閒暇時也可請其教小女認字看賬本。

秦舉人是那種傳統的讀書人,雖沒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板思想,但對女兒的學問也不甚看重,更希望她能學習料理家務、迎來送往,才學嘛,能認的字、看得懂賬本就差不多了,因此沈徐氏和李娘子一人的本事,教導錦娘剛剛好。

沈徐氏大感榮幸接下了秦舉人的囑托,她本人也很喜歡錦娘這個文靜乖巧的小娘子,此後出門做客也帶著,在家繡花也帶著,在教養閨女方麵沒用武之地的遺憾,剛好被小錦娘填滿了。

如此一來一去,秦家父女三人在沈家也就住得越發安穩自在了。

有了秦舉人這位“家庭教師”,大弟一弟放假回家休息也沒有那麽輕鬆了,秦老師總是熱心腸的幫他們考校功課,一來一去也跟林舉人相熟起來。

兩人都算出身寒門、耕讀傳家,比起官宦子弟的秦鬱鬆,也更有共同語言,兼之林舉人也認為秦舉人學問在自己之上,在其獨子林辰鬆準備考舉人的關鍵時刻,免不了請秦舉人多多指點。

為了方便聽秦老師補課,林公子還在沈麗姝家小住過兩月,總算讓沈家旺和沈徐氏逮著機會還人情了。

不過那是後話了。

秦舉人一家在沈家住得自在,外放的秦叔叔也總算安頓得差不得,差人送回京的信和土儀少不得有他們家兩份,兩邊算是恢複了聯係,來往信件不斷,一時間氣氛更是熱烈融洽。

+

而隨著秦叔叔的外放,齊叔叔也迎來了他哥高升的好消息。

這回齊大人目標更遠大,換了個較偏遠貧窮的州府準備好好做政績,同時還不忘托關係給幼弟謀到個主簿的好差事。

主簿雖然也是微末小官,但跟孔目押司之流有本質區別,那就是主簿是官,在它之下都是小吏。

官吏之間是如何的天差地別,沈麗姝這些家屬的感受再深刻不過了。

京城六部的主簿已經是不入流,在州府縣衙裏頭就更是無足輕重,卻也因此有了可操作性,縣令縣丞這些官職需朝廷任命,舉人以下根本沒有爭取的機會,但主簿可以,隻要疏通了關係,頂著個讀書人的名頭,哪怕身上全無功名照樣可以勝任,並且手續合理合法。

這裏頭的潛規則中央未必不知,但沒人在意,因為主簿名義上也是官,有了晉升渠道,但人人都知道,想要在這個位置往上爬,重新撿起書本參加科舉搞不好還快些。

主簿這個官基本上就是乾到退休的,隻能說聊勝於無了。

這也是齊孔目直到他哥升職加薪才有機會的原因。

其實以他家的財力,想運作這個身份並不難,可齊家在汴京城待得好好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大可不必為了個身份跑偏遠州縣去。

而這一次,齊大人給他找了個汴京周邊的縣城,那裏算不得多麽富裕,可是離家近啊,騎快馬一天內便能來回,也不耽誤齊叔叔隔三差五回家打理產業、孝敬老母。

這種一舉多得的好崗位,當然不止齊家盯上,京城有點錢財的人家都想要,齊大人也是謀劃了近三年才落實,齊叔叔於是歡歡喜喜的走馬上任了。

而留下來的職位空缺,齊家完全可以用做人情或直接變現的,可齊叔叔卻看在兩家的交情上,直接舉薦沈家旺接任了。

沈爹也就猝不及防跟著升職加薪了,成了新鮮出爐的沈孔目。

不過沈麗姝他們都知道,這一回,老爹真正觸碰到他的職業天花板了,距離下次升職遙遙無期。

畢竟他不能像齊叔叔那樣拚哥,不知道若乾年後能不能指望上好大兒。.w.請牢記:,.

繁體小說網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