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037(2 / 2)

那麽寫這種近乎激進的東西,看似討好了士人陣營,卻也讓劉宏生厭,甚至可能讓她本已經到手了的縣侯位置,會因為明天左腳先邁進洛陽城而被廢除。

她先前和畢嵐之間的攀談關係,也等同於徹底作廢。

所以——

她可以適當在這篇策論中展現對於何進立場有利的東西,卻絕不能直接把自己打成了黨人。

換句話說,她需要駁斥一個對何進來說不利的東西,但也不能損害到劉宏的權力平衡,最好還要傳達出一個大漢忠臣的立場。

有沒有這樣的命題呢?

有!

正是她寫的駁斥州牧製度!

這是唯一一個對何進沒有好處,對士族未必有好處,對當今天子存有隱患,也正好在此時被宗室提了出來應對四海亂象的製度。

在舟行於洛水抵達洛陽的路上,喬琰就從畢嵐這裏聽到了這個消息。

別看從楊修的角度來看,喬琰的落筆書寫洋洋灑灑,頗有一蹴而就之感,可她在評判此番的“評委”的身份立場的時候,在一念之間思緒早已經轉了不知道多少個彎。

何況她並不隻是跟楊修這個真兒童之間存在年齡上的區別,還有著站在後世角度看這個問題的天然優勢。

因為在另一個時代曾經有過相似的情況。

建中之亂後,唐朝曆經唐順宗,到了唐憲宗的手中,天子權威衰弱,各方藩鎮割據,柳宗元於永貞革新失敗後,寫出了一篇抨擊恢複分封製聲音的文章,名為封建論。

唐末的藩鎮割據和漢末的州牧製度像嗎?

有些相似但不儘然相同。

可有一點是相同的,安史之亂與建中之亂後的節度使獨立於中央存在,唐朝甚至毀於節度使朱溫之手,而州牧製度給予了各州州牧募兵與獨立統轄的權力,也成了促成漢末諸侯割據的最後一把火。

柳宗元借助《封建論》一文打擊維護分封製的說法,也針對的是藩鎮,喬琰也未嚐不能從中借鑒,明麵上罵一罵分封製,實際上針對的是近來重新在朝堂上提出的州牧製度。

她寫這個命題會得罪的人隻有一個,就是現在對恢複州牧製度最為積極的太常劉焉!

可罵劉焉根本不會給她帶來什麽本質損害。

汝南袁氏門生遍布天下,位居三公,在如今的時間點上,袁氏根本沒有割據一方的念頭,天子劉宏的第一批州牧也隻會給劉表、劉焉這種大漢宗室和皇甫嵩這等手握兵權也恪儘職守的絕對忠臣,而不會給才從黨錮之禍中恢複元氣的袁氏宗族。

州牧製度或者分封製度對袁氏現階段沒有任何好處,他們不會在意喬琰的這番言論,反而會覺得她說的有理。

何進身為大將軍,開府募士,風頭無兩,自然也不那麽喜歡州牧製度,雖然他未必會阻攔此事,但如果有人替他去做了這件阻攔的舉動,他不會反感,甚至會覺得對方跟他之間沒有矛盾,有拉攏的可能。

而最廣泛的士族群體,在他們簇擁在何進身邊,要將這把誅宦的利刃磨得又尖又利的時候,確實有必要反對這個時候有其他的刀從何進這裏瓜分力量。

他們之中最頂尖的一批,也並不需要通過分封製而增加的官位來獲得施展抱負的平台。

所以喬琰可以寫!

不僅能寫,還極有可能會得到許劭和那幾位名士的認可,認為能作為呈遞給當今天子的諫言。

事實上她也的確猜對了。

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能憑借著手段將黃巾勢力玩弄於股掌,令雙方互相殘殺,能駁斥張角的太平經學說維護大漢正統,現在又還有能力一眼洞察時局中的政治意見新說,提出自己觀點的話,他們就必須將她拿到同一個水平線上來評價。

如果她的論調還能夠跟他們沒有利益衝突的話,就更會被他們引為知己,視若奇才。

而如果她身上還有一層被當今天子看重的光環,甚至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的政治資本——

許劭和在座之人就必須給她一個絕高的評價,以表示對她的示好。

不過喬琰也不算完全靠著觀點拿到的這個好評。

她倒是沒厚臉皮到直接照搬柳宗元的全篇,可是學學人家的論文觀點和結構總是沒問題的吧?

人家那個叫駢散結合,語句凝練,她混個詳略得當,針砭時弊就是了。

再往裏麵塞一點自己在黃巾之亂中的見聞豐富血肉,也顯得更貼合實際。

再便是——

柳宗元在舉例的時候,說的是“漢知孟舒於田叔,得魏尚於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複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那麽她是不是也可以換上一點近代的例子呢?

這豈不正是她用來潛在消弭跟某些立場的人之間矛盾的最好時機?

“今上知子琰於楊公……”楊修讀到這裏表情有點微妙。

他朝著喬琰看了眼,隻看到對方這異常淡定的表情,仿佛寫到楊賜舉薦黃琬,讓賢才得以儘用,隻是在說明郡縣製的實行狀態下的優點,而不是在向他們弘農楊氏示好。

連帶著後麵提到的劉宏憑借何進而知道在場各位的名聲,也仿佛隻是因為恰好在此地寫就了這篇文章而順勢提到的一般。

“郡縣之推行,有罪可黜,有能可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可矣,設若以一人牧一州,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這便是州牧製度形若諸侯分封後產生的弊病,倘若某一州的州牧本事不足以治理,甚至在當地生亂,因其權柄過大,當地的百姓也隻能對他生悶氣而已。

“設若一朝反心起於斯,又逢此地可據險而守,朝廷如之奈何?”

楊修對朝堂的消息知道的少了點,在場那幾位卻是知道的,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橫征暴斂、貪婪成風,為黃巾所殺,因而提出州牧製度的劉焉求的就是這個益州牧的位置。

益州是什麽地方?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國——以上是諸葛亮對益州的評價。

喬琰就差沒指著劉焉的鼻子罵了,你提出州牧製度自己又想要益州牧,你如果據險而守,懷有什麽異心,朝廷要拿你怎麽辦呢?

這話吧,許攸和陳琳這種罵起人來很毒的相對一眼,覺得喬琰這還是稍微筆力弱了點,大概還是因為年紀小。

不過想想這種話,說得稍微隱晦一點,天子肯定是很喜歡的,又對她再提高了一點評價。

“天下之道,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有叛人而無叛吏,則天下相合,群賢相舉……”

“……”

“秦失其位,在於其政,不在於製。今國家儘製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

“……”

“琰不欲見聖人生於其時,因封建扼斷上抵中央之道,無以立於天下,唯以陋言草陳。”